昨天一大早,徐圩港区海面上,我国自主设计和投资建造的亚洲首艘全电驱动自航耙吸式挖泥船——“长鲸7”轮正在组织人员清理耙头。30万吨级航道二期徐圩航道疏浚工程建设接近尾声,现已进入“扫浅”阶段。连接徐圩港区的徐圩航道按照30万吨级油船乘潮单线通航标准设计,航道长度17.6公里。工程完工后,对推进我市“一带一路”强支点和自贸试验区建设、服务保障临港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由于耙头着床宽度有限,且受到潮流、风和土质等自然影响以及航道中其他航行船舶的干扰,不可避免地存在超挖、漏挖现象,造成施工床面上出现高低不平的浅点和垄沟,耙吸船需要在工程后期进行“扫浅”施工。“这个问题在连云港这种黏性土航道疏浚工程施工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在开挖黏性土时,由于大块黏土极易堵塞耙头,造成泥泵吸入面积的减少,容易造成泥泵气蚀。”“长鲸7”船长王旭介绍,他们通过在耙头上加装一些不同形状的特殊耙齿,解决黏性土区域耙头破土难的问题,通过适当地调整耙头格栅安装位置、加大耙头格栅通道,解决耙头易被黏性土阻塞问题。
“长鲸7”轮隶属于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由该局承建的H2.4标段工程累计完成疏浚工程量1209.08立方米,先后投入“长鲸2”“长鲸7”“长鲸9”“创兴拖002”等耙吸船、拖耙船参与施工。4月底,H2.4标段就完成了全部外抛工程量,顺利完成了关键工期节点。
“我们标段要求是5月底完工,全体人员树牢安全发展思想认识,领导干部带头落实落细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每月一个主题,突出重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狠抓责任落实,保障工程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王旭说,为确保实现完工目标,施工船舶以航道浚测一体化De1taJC系统为“眼睛”,将航道疏浚和航道水深及水下地形测量进行紧密结合,从而高效、科学地指导施工。项目管理团队加密水深测量频次,及时分析最新测图,了解浅点实际分布情况,针对性制定船舶施工组织方案。
目前,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正在等待上海海测大队的交工测量,按照计划确保6月底主体建成。工程指挥部在海上对各施工船舶仍实施封闭式管理,陆上对施工现场、办公及生活区域开展常态化日常防疫管理。各项目部管理人员加强值班值守,统筹安排各船舶防疫物资、食品购买、粮食存储工作,确保工作标准不降低、“后台”支撑有保障、安全生产有章法。(记者 王文 通讯员 赵越)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