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服务中高考】 连云港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2022年我市中考已经落下帷幕,作为中考首门考试,语文科目颇受期待。近日,记者邀请我市中考语文有关命题人和语文教学专家,对中考语文试卷进行评析和解读。

◆ 引领阅读风尚

  灌南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殷雄认为,试卷洋溢着浓郁书卷气息。来自《人民日报》的素材观点正、语言美,本身就在引领一种阅读风尚。试卷中,选文涉及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有《论语》《孟子》《礼记》《史记》《资治通鉴》《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仿佛在敦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命题老师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用的材料则侧重于网络文学,与开篇传统文学阅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材料贴近时代,契合青少年心理,以阅读材料彰显现代网络文学的蓬勃生机。

◆ 关注本土文化

  连云港籍作家徐则臣在试卷中出现,他告诉我们“阅读可以突破人生的局限,《西游记》是一部随时能给想象力充电的伟大作品”。命题老师没有刻板提问,而是热情指导孩子在笔记本上发表赞同观点、分享阅读感受。“此时此刻,我能想象孩子们将游览大圣故里、西游胜境时的欢声笑语化作雀跃的文字,讴歌家乡美好时的情形。”殷雄说。

  名著阅读命题创新是今年的又一大亮点,命题老师成功破解了如何通过纸质试卷考查学生“真阅读”能力的难题。试卷专项考查11分,整体考查20分左右名著阅读。

  命题老师深知,书是读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今年命题最大的改变也在于此,命题老师通过巧妙设题,用“谈谈”“说说”“写写”等词语替代了冰冷的问答。

◆ 诗歌鉴赏形式新颖

  殷雄说,考完后,一个考生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诗歌鉴赏题没了”。直至看到试卷才知道,考生要表达的是:整天背诵的答案没用上,套式不管用了。

  诗歌是内化于心的语言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诗歌教学不能让孩子们陷入背诵的泥淖。命题老师是用心的,他们巧妙地将诗歌文化融入题干之中,通过“立春”“惊蛰”“处暑”“白露”与诗歌的结合,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没”二字的准确解释,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熟知。《和董传留别》中“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不也正饱含着命题老师对孩子传承诗歌文化的期许吗?

◆ 做题要多一些真诚

  徐则臣的散文阅读《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就成了压轴,使得试卷全面厚重了许多。比如,第22题“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命题老师的解读全是基于对家乡炽热的爱,而非简单机械的所谓标准答案。这就告诉考生:做题,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最好。

  2022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建立文化自信”,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要“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殷雄认为,语文试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 作文题更添一份暖意

  今年中考语文学科结束,作文题“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引起关注和热议。

  原题为:作家余华说:“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请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有关命题人介绍,“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依然延续了我市多年以来命题作文的传统,但和去年直接给出“对自己满意”的文题相比起来,今年的命题更多了一份暖意和人性的关怀。

  作家余华的引言是导语,既交代了文题的出处,也对文题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将表达的重点指向了“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关键在于开采与否,从而跳出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字面的局限。后面的展开部分,“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带有明显的提示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成长入手,开采生活中有价值的财富,从自身经历中发掘生活的力量、人生的滋养、生命的亮点,给学生临场的构思入笔以启发,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作文作为个性的表达,既是作者对自我生命的烛照,也是个体对思想成长的反刍,“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传达出来的潜台词,就是希望学生以“我”的视角,聚焦生活,去发现、去感知、去体悟,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学会坚强,在表达构造中描摹出自己内心里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镜像,在抒发真情实感中获得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赵阳)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