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劳动的暑假最快乐” | 祖辈渐成孩子劳动教育的“主力军”

择菜、洗碗、包饺子、洗衣服……在祖辈的鼓励和带动下,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拿起了抹布、扫帚、拖把等劳动工具。在多数人的观念里,祖辈往往是溺爱孩子的,自然是孩子劳动的“阻力军”。但在最近的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祖辈渐渐成为孩子劳动教育的“主力军”。相比父母,祖辈们更具耐心、更能包容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反而能更好地带着孩子们参与家庭日常生活劳动,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感受着不一样的快乐,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不同年龄各有任务

在劳动中快乐成长

“姥爷,我不想画画了,你带我去外面玩吧。”盼盼一边喊着姥爷,一边把画画用的画笔和画纸收拾整齐,不玩的东西及时归位。不到5岁的盼盼这一好习惯的养成,姥姥、姥爷立了首功。

盼盼的姥爷吕述元介绍,孩子现在上幼儿园中班,因为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妈妈平时也要上班,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他们做得要多一些。老人觉得,培养劳动习惯要趁早,要从娃娃抓起,至于做什么事情,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安排。比如说,两岁时自己吃饭,3岁了帮忙摆放鞋子,不用的东西及时归位。到了4岁,会带着孩子一起完成择菜、擦桌子这些简单的劳动。

对于劳动,很多小朋友第一反应是不想做,盼盼也不例外。“姥爷,为什么我要帮你们摆鞋子,我不想干。”刚开始,盼盼会嘟起小嘴,一脸不情愿。对于孩子的畏难情绪,吕述元觉得,这时候要狠得下心,循循善诱,“那姥爷为什么要帮你洗衣服,我也可以不用做呀。我们生活在一起,大家都有各自的分工,要懂得帮助家里人。”在似懂非懂中,盼盼认认真真把活做完,当她完成后,家里人适当夸赞和奖励,也让小家伙在劳动道路上充满动力。

吕述元说,一直以来的劳动培养,让盼盼在幼儿园的自理能力远超同龄孩子,这让他们很自豪,自小种下爱劳动的种子,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积分制”奖励措施

让孩子爱上劳动

打开水龙头,拿起洗碗布挤上洗洁精,轻轻拿起碗碟一一清洗,然后用清水冲洗,最后放入沥水篮……11岁的瑞瑞全神贯注,没有一句抱怨,洗完后,瑞瑞会仔细检查积分表上的加分。

“积分制”让喜欢挑战的瑞瑞爱上了劳动,而这一制度正是瑞瑞的奶奶王秀芹想出来的。老教师出身的王秀芹非常重视孩子的劳动实践,为了让孩子爱上劳动,她跟瑞瑞一起制定了这一制度。洗碗、扫地、整理衣物、收拾房间等劳动,都会在积分表上有所体现,做得好就加分,并且根据完成程度分为差、一般、优秀三个档,做得好积5分,一般积3分,如果是差就不能积分。积分表两周总结一次,分数达标后,家人会对瑞瑞进行奖励,比如抓娃娃、买自己想吃的零食等。

“现在的生活条件富足,不少家庭都把孩子当成‘小公主’‘小王子’,什么都不让他们干,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王秀芹说,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不劳动,长大后会比较懒惰,畏难情绪也重,独立生活能力自然就差。瑞瑞现在各方面都挺积极,平时在学校成绩也很优异,兴趣特长也挺多,孙女的这些表现,更加坚定了他们对瑞瑞劳动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在学习中热爱劳动,在劳动中促进学习,他们会进行到底。

发挥独特优势

打造优良劳动家风

“我一般很少让孩子进厨房,其实很多时候,她也想自己动手做些吃的,但是每次都把厨房弄得很乱,我还得花很多时间去收拾。”家有小学生的市民范守梅表示,孩子快12岁了,这个年龄阶段对于炒菜、做饭这些,还是蛮感兴趣的,但是不想孩子把厨房弄得乱糟糟的,她一般不给孩子进厨房,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自己打压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相反,孩子的奶奶更有耐心,会带着她一起洗菜、炒菜、包包子。

类似范守梅家这种状况的不在少数。相较年轻父母而言,祖辈有更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带着孩子参与家庭日常生活劳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广勋表示,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孩子难免会出错,做得不够好,年轻的父母往往比较急躁,容易打压孩子的积极性,但是,祖辈们心态平和得多,一是更有耐心,二是更能包容孩子在劳动中出现的失误或不足。此外,祖辈大多经受生活磨炼,往往更尊重劳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能把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传承给孙辈,通过自己的劳动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劳动观,甚至能转变成优良的劳动家风,让祖孙辈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袁春梅 徐继平)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