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5年来每天收集党报 10万余份老报纸带读者见证“共和国大事记”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的日子,我看到当日全国各大报纸均刊登了这一重大事件,心里十分激动,就把刊登相关报道的报刊全部收集、剪辑起来,随之开始了以党报为主的集报、剪报之旅。”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这位叫作刘义业的“集报达人”颇为感慨,“不经意过了25年,我已集报10万余份。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这些象征着共和国与时俱进的印记,都能在我收藏的报纸中找到。”

刘义业现年59岁,曾在灌云县乡镇供电所干过电工、核算员、技术员、所长等职,喜欢在工作之余读书看报。来到他位于灌云县伊山镇刘庄村的老家拜访,仿若走进了报纸的海洋,床头、案上,甚至在客厅里都排放着整整齐齐的报纸,十分壮观。再翻看一下报纸,多数是党报。于是读者便冠之以“刘义业红报馆”的称呼。

“其实一开始集报时,我只收集电力行业报纸。”刘义业笑道,“后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连云港日报》等党报就成了我收集的重点。”为了收集这些报纸,他利用收电费的时间,经常到各个单位的传达室“拉关系”。一个乡政府传达室的门卫见他对报纸如此钟爱,又喜欢收藏,于是每天会给他留一份。

在他看来,报纸是一部天天在出版、日日在充实、时时在更新的百科全书,具有美学价值、史料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不仅要做好一个保管员,还要好好研究。”他认为,“集报、剪报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确保自己的思想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不至于成为落后的‘老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他对报纸价值的发挥,还远不止在己身,更看到了报纸对孩子们、对社会的重要性。“把报纸提供给孩子们学习,可以让他们多了解国家大事,培养他们爱读报爱学习的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刘义业说,刘庄村有一个留守儿童叫刘新驰,父母离异,跟随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管教,沉迷上网,学习成绩较差。刘义业得知后,主动与小新驰取得联系,把他带回家中,推荐一些催人奋进的报纸给他看。后来,小新驰竟然喜欢上看报,每个周末都来刘义业家集报室学习,学习成绩也渐渐好起来,成了班里的优秀生。

报纸中的很多故事,也激发了孩子们可触可感的爱国之情。比如有两期《新华日报》,里面记录着“蛟龙号首次深潜”和“天鲲号首次试航”的新闻,而这两则新闻对于刘庄小学而言,意义非同一般。据校长刘学连介绍,“蛟龙号”声呐系统研发团队的成员、博士生刘学瑞以及供职在“天鲲号”上的刘佳佳,都是他们学校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他说:“听到这两个报外的故事,孩子们都特别自豪,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适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刘义业把报纸精选了100份,分门别类制作了10大本剪报,面向社会集中展读百日。在他的集报室内,一批又一批群众和学生慕名前来读报。“看着这些老报纸,感觉就像穿越在我党辉煌的百年史里。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作为年轻一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立足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党员刘兵参观后说。(张晨晨  夏兴俭)

资料图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