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两个鲜肉包,一锅豆腐卷,在这吃。”
“好的,您找地方先坐。”
“灌汤包还有吗?我要两笼。”
“现在没有哦,要稍微等会儿。”
……
早上7点,位于市区海昌南路的天津汤包店格外忙碌,门口蒸汽锅上几个高高摞起的笼屉呼呼冒着热气,店外等待买包子的顾客井然有序地排着队,店内的8张小桌子坐满了吃早饭的顾客,这边刚吃完,新来的顾客等不及桌面收拾干净就已经先坐下。
这家开在街边的包子铺已经成了附近许多居民的家庭“小食堂”,早晚都会来这里喝上一碗粥、吃上几个包子。店主林伟汉和邵兰芳是一对“80后”夫妻,安徽合肥人,2009年来到连云港打拼,起初两三年在东海县城,后来搬到市区,一直经营包子店。
个头不算高的林伟汉,黑发里已经开始冒出缕缕白发,双眼隐隐带着几缕血丝。“夏天5点来钟就有人来吃早饭了,我们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得起床干活,保证5点钟能准时把第一笼包子蒸上。虽然下午可以补个觉,但睡眠不足是常态,因为每天晚上都要忙到9点来钟才能关门,睡得迟、起得早,晚上一觉最多只能睡5个小时。”林伟汉说,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跟着父母学包包子,家中不少亲戚也都是做这行的。干这行虽是辛苦了些,但是只要保证品质、口感,市场潜力还是有的,收入也还算稳定。
平时,店里除了林伟汉夫妻俩,还有安徽的两个同乡以及妻子的弟弟在帮忙。所有鲜肉、蔬菜等食材的采购,各种馅料的调制都是林伟汉负责,而妻子主要负责包包子。2020年初的疫情,给林伟汉家很大冲击。“当时我们还在安徽老家,原本计划正月十六开门营业,但是这边所有餐饮都暂停营业了,什么也干不了,每天还得贴上差不多200元的房租。”林伟汉租了两个地方,路东一个小地方做厨房,路西边门店一楼经营二楼住人,一年的房租一共7.2万元。等待开门营业的日子里,他和妻子互相安慰,就当每天花两百元住宾馆吧,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熬一熬总算过去了。
“今年3月初,正卖着包子呢,突然就要求关门了,一些蒸好还没来得及卖掉的包子,我就拿去送到旁边菜市场,分给大家吃了。”邵兰芳说,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社区第一时间给他们办理了手续。
反复的疫情影响,也让他们的生意变得不稳定。“现在卖的量没有前几年那么多了,稍微有点下降。”夫妻俩分析,除了市场上做早晚点生意的门店多了,分流了一部分客流。另外,因为疫情影响,百姓居家的时间多了,不少人利用这些时间学会了自己包包子,有时间的人,就自己在家忙活了。
一上午忙忙碌碌,快到10点时,店里的顾客开始变得零散稀少。邵兰芳和两个同乡又开始包起灌汤包。一个师傅擀皮,两个人包,邵兰芳左手托着皮,右手熟练地收边,一边捏一边转,一大盘灌汤包,她10分钟就包出来了。
多年的日积月累,练出了又快又好的手艺,也一手“包”出了他们一家幸福的未来。林伟汉告诉我们,家中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在老家县城上初中,前年他们按揭买了新房,去年装修完工,现在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已经住上了宽敞亮堂的新房,再也不用租房子住了。
谈论新房时,在邵兰芳举手的瞬间,我们发现了她右胳膊外侧有明显的烫伤。“我在蒸汽锅炉边正准备端笼屉,屋里顾客喊收拾桌子,我就回头答应一声,没想到就被蒸汽给烫着了,鼓出了两个大水泡,现在破皮了。”邵兰芳举起胳膊给我们看,就在这新伤旁边,之前烫伤留下的疤痕还没完全恢复。
“干这个哪有不被烫伤的,抹点药膏几天也就好了。”她说,这生活就像这疤痕,不管什么样的困难,时间不会辜负一直努力的人,伤口会愈合,生活会继续。(袁春梅 徐继平)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