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海州五大宫调:一碟一筷,敲出五百年的盐河旧事

“一轮明月当空照,金风摆动丹桂飘。檐铃窗外敲,声音好似奴那才郎到。细听不是他,原来是梧桐叶落掉……”

行走在海州的大街小巷,偶尔传来咿咿呀呀的小曲,行腔优美,韵味悠长,仿佛触动了岁月深处的斑驳记忆——盐商、文人立于船头,耳边传来曼声吟唱,舟过处,是两岸水草青青,是临河人家河埠头,是古镇的石拱桥……

这悠长的小调就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州五大宫调。

“运盐河流到哪里,海州五大宫调就唱到哪里。”这句话流传了千年之久。海州五大宫调也成为古盐河畔悠悠传来的历史足音,更是港城发展变迁的讲述者。

“古盐河道”淌出“悠悠小调”

“所谓‘五大宫调’即指[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五支具有代表性的大调曲牌。”连云港市剧目工作室原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海州五大宫调研究专家朱秋华说,“海州五大宫调的形成,与当地经济的兴衰特别是盐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兴盛于清朝,已在海属地区流传了500年,其中,板浦镇是其流传的重要门户。随着两淮盐业的兴旺、大运河的沟通有无,板浦汇集了南来北往的人,这里地域辽阔,艺术交融,海州五大宫调得以吸收江淮民间小曲的精髓并逐渐走向成熟。而文人墨客与盐商富贾的关注,也让海州五大宫调得到了高度发展,运盐河所到之处,五大宫调随之流传,同时逐步形成其特色与个性,流传至今。

“若按传统曲牌来区分,海州五大宫调可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据朱秋华介绍,大调委婉细腻,节奏舒缓,类似于昆曲的赠板,演唱时字少腔多,有一唱三叹之感,多用于抒情;小调和大调风格截然相反,节奏明快,字多腔少,长于叙事。小调和大调一样,既可单独演唱,也可和大调连缀,组成套曲,演唱各种故事。伴奏乐器则有二胡、琵琶、月琴、三弦、箫及檀板、碟琴等,常用酒杯、瓷碟为乐器,伴奏时用竹筷敲击小瓷碟,别有风味。

沧海桑田一瞬间,随着海岸线变迁,盐业生产、转运中心发生变化。到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陇海铁路向东延伸通车至新浦后,海州一带的内河水路交通渐为陆路交通替代,板浦逐渐失去交通枢纽的地位,日趋萧条。但是,交通的闭塞和文化生活的单一,加上一批传唱者的真心热爱、细心呵护,反而使海州五大宫调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2006年,海州五大宫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在近现代时期海州五大宫调逐渐没落,但一些濒临失传的曲目却得以完整保留,成为一份珍贵遗产。

“明清俗曲”勾勒“市井烟火”

“开船喽!”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夜晚,随着船夫的一声号角,在盐河巷南北街水上舞台,桨声伴着灯影,绵雾在河中升腾,余音在盐河萦绕,盐河水韵国潮夜演正式开演。而海州五大宫调《盐河清韵》将整场活动点燃,在一碟一筷轻轻敲、一颦一笑悠悠唱中,传唱盐河旧事,低吟海州往事,使在场观众亲身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国潮”魅力。

实际上,海州五大宫调分布区域以海州、板浦为中心,北至赣榆,往南到淮安、盐阜地区,西到沂沭河边,集中分布地区有1万多平方公里。随流传区域的不同,形成南北两个流派,南派以板浦为中心,北派以赣榆为中心,两派风格各具特色。但因为被悠久的淮盐文化润泽,海州五大宫调一代代地传承发展,成为更多保留明清俗曲特征的小曲艺术。

“原生态,是海州五大宫调最珍贵、魅力最大之处,通过海州方言吟唱的形式,这古老曲调得到完美保留,也勾勒出盐河上几百年的烟火气。”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吃板浦,穿海州,板浦人好客,海味山珍花样多。康熙贡醋‘汪恕有’,香醉十里有汤沟。酒逢啦,酒逢知己话就多,你喝我喝,都要喝个够……”这刻在港城人基因里的唱段,就是海州五大宫调传统曲目《板浦四季美食多》,字词句间,无不透着浓郁“烟火气”。

五大宫调演唱以自娱为主,演唱者自称“玩友”,讲究“小曲要媚,大曲要味”,多在曲堂集聚,时而传授曲目,时而切磋技艺,吟唱取乐。他们演唱时多为坐唱,时而加少量说白,不化妆,也无大的表演动作,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大多是一人唱、众人伴奏,有时唱至兴起处,伴奏者也会和上一两句伴唱以增强气氛,也有时众人对唱,分别演唱曲目中不同人物。上个世纪初,海州一带“小曲”更繁荣些,一些民间艺人便用牌子曲演唱各种故事,走街串巷,藉以糊口谋生;时至今日,也成为连云港市文旅事业中的靓丽点缀。

 “老调淬火”变作“时代新声”

“一轮明月当空照,檐铃在窗外敲,声音好似奴那才郎到……”2016年8月,应《叮咯咙咚呛》节目组邀请,国家级非遗五大宫调传承人刘长兰走进央视。节目录制现场,刘长兰等人携手著名演员金巧巧走向舞台中央,偌大的音乐厅内,其声婉转,余音绕梁,清雅娴熟、温婉细腻的唱调征服了现场观众,向全世界展示了五大宫调的独特魅力。

“为了舞台这一刻,我等了60年!”刘长兰生前曾回忆说,18岁那年,邻居家来了一位叫钱乐山的先生,因为唱了一首五大宫调曲子,令她痴迷其中不能自拔,当即决定拜钱乐山为师学艺。“老师嘱咐我,海州五大宫调虽然演唱难度高、唱词难记,但却是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要认真学,并把她发扬光大,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中。”

实际上,在板浦,于成浩、赵广江、钱乐山师徒相授,五大宫调代代相传。钱乐山出身盐商,是赵广江众多弟子中的一个,他自小喜欢宫商韵律,颇有天赋,演唱时声情并茂,感染力很强。据淮海戏演员陈立才回忆,去钱乐山堂会时他还是个孩子,但对其表演记忆犹新:“钱先生唱得真好、真美,有韵味、耐听,现在的人再唱很少有那个味儿了。”

新中国成立后,钱乐山到连云港竹藤厂当会计,家搬到新浦,跟刘长兰做了邻居,后者便拜钱乐山为师。时至今日,我市共确认了赵绍康、刘长兰等9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收徒授艺数十人。此间,为让更多人了解、熟悉、掌握、喜爱海州五大宫调,被称为“五大宫调活字典”的赵绍康,在目不识丁的情况下,让女儿、女婿把一个一个曲牌记录下来,刘长兰则将熟记于心的曲调录制成磁带,请专人翻成曲谱并填词,并成立小曲堂,带领爱好者们切磋技艺。目前,海州五大宫调民间小曲堂、传承基地已达15个。

“解决这一古老艺术面临的生存和传承问题,更需要政府在制度、措施等层面保驾护航。”连云港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处长王源远说,2013年,连云港市政府制定了《海州五大宫调(2013年—2023年)保护规划》,使得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挖掘整理了相关资料,出版了《海州五大宫调》等书籍,率先在省内建立了五大宫调数字化生态博物馆,完成原文化部数据库试点工作;还在诸多特色文旅项目中,灵活开发海州五大宫调,让其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老调淬火”变作“时代新声”。(张晨晨  徐洪绕

本文配图为资料图片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