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无形之桥,跨越太平洋和大西洋,让东亚经济圈全面握手欧洲经济圈,国际大分工时代应运而生,为经济全球化贡献了中国力量;
这座万里金桥,辐射8个省(区)、65个市(地、州)的430多个县(市),搭建了标准高、基础好、通行畅的东西交通大动脉,促进中国东中西经济大循环;
这座跨境之桥,将连云港推到历史前台,承担起中国跨境运输的一个个历史任务,可谓是如今蓬勃发展的中欧班列的“探路者”;
……
经济全球化时代,全长1万余公里的新亚欧大陆桥拉动了环太平洋经济圈和中亚、东欧地区的发展列车快速奔跑,促进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道枢纽”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为过去30年全球经济的繁荣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历史选择了连云港,连云港不负这样的使命担当。
“30年来,连云港港从仅能依靠陇海铁路开展国内联运业务,发展到业务范围辐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欧大陆间集装箱国际联运第一港,运输货物超过10大类、400个品种,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副总裁张子扬感叹。
被历史选中的东方桥头堡
11月26日,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
铁锚、铁轨、基座组成的新亚欧大陆桥起点标志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古朴庄重;绿色的铁皮车车头上“东风1808”号的铭牌光洁如新。
时间回到1990年9月12日,中哈双方铁路在中国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德鲁日巴站正式接轨,标志着1万余公里的新亚欧大陆桥正式诞生。
“新亚欧大陆桥运输首趟班列从连云港出发并不奇怪。”长期研究连云港陆桥经济的古龙高介绍,“因为连云港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运输优势,先有铁路后有港口的历史让连云港港具有发展海铁跨境运输的潜质。从连云港出发的陇海兰新线是连接东中西最佳线路。连云港曾经参与多个新亚欧大陆桥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政策的制定。这些因素最终促使了连云港成为新亚欧大陆桥首趟班列的出发城市。”
“1992年,中国外运连云港公司在总部和连云港市政府支持下成立陆桥运营筹备组,准备承接陆桥运营事宜,并成立了中国外运连云港陆桥过境货运公司。”在中国外运连云港陆桥过境货运公司工作多年的沈刚回忆,“当时,连云港市领导带领他们公司业务人员专门到日本、香港等地组织货源,保障了首趟专列顺利开行。”
通过多方的努力,1992年12月1日1时20分,满载着首批50个集装箱的783次国际集装箱专列从连云港集装箱码头出发,踏上了新亚欧大陆桥。这标志着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从东桥头堡连云港市发出第一列国际集装箱运输专列。
“这趟跨境集装箱运输班列共有50个标箱。”古龙高介绍,“其中既有日本运往中亚过境的集装箱,也有中国出口欧洲的集装箱,还有从东南亚出口到中国内地的集装箱,经过8天多的运行,首趟班列于1992年12月9日10时顺利到达阿拉山口站。”
这条线路不仅是中国开辟了新的通往欧洲的通道,也让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大洋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均可以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开展集装箱运输,沿线的国家和地区都对这条线路的开通保持积极合作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这条路线比西伯利亚陆桥运距缩短五分之一,运费节省三分之一。
今天,这条线路已经成为全球物流体系中最繁忙的通道之一。特别是在全球疫情背景下,这条通道因为稳定、安全、绿色成为很多国家跨境运输的新选择。
见证无数第一的大通道
晨光熹微,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早已开启一天的忙碌:上万个集装箱整齐堆放,红色龙门吊来回移动,远处中欧班列集聚,有序等待货箱上车。
眼前这些平常的基地运作场景,背后付出了太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当时最大的难关就是运费的结算。”提起当年的付出,让曾在中外运陆桥公司负责跨境业务的金同富想起了很多,“经过数年的磨合,才形成了通过代理公司美元结算的模式。”这种模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并成为中欧班列运费结算标准。
在新亚欧大陆桥运行的30年里,这样的探索可以罗列出太多。
1995年9月11日11时,中哈两国元首见证了两国关于利用连云港装卸和运输哈萨克斯坦过境货物的协定签署。协定确定连云港为新亚欧大陆桥的出海口,哈萨克斯坦出口到东南亚的货物均通过连云港出口。
随后,中亚货物成为连云港在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的重点货源。
1995年11月23日21时,一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列车途经陇海兰新线,沿着古丝绸之路直达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这就是当年引起世界海陆联运界关注的新亚欧大陆桥首次整列运输。
古龙高介绍,这批货物是美国杜邦公司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共78标箱。这批集装箱铁路过境运输由铁道部中铁集装箱运输中心经办,一票直达,一次收费,分别清算。这就是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车船直取”模式的雏形,如今该模式已经在全国推广。
“这次专列历时273个小时,于12月5日抵达目的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扎拉夫山站,标志着新亚欧大陆桥已实现无障碍运输,进入运营新阶段。”古龙高说。
成绩和困难并存。很快,新的困难又摆在新亚欧大陆桥的探路者面前。那年春节,新亚欧大陆桥开通后的首趟大件运输班列启运。
“那时候,大件运输都是裸装上火车,需要派遣专人押运。整个路程需要通过零下几十度的戈壁滩,货安全,人咋办?同志们带的粮食、水、水果全部冻起来了,有的同志甚至被冻伤了,回程只得由其他人抬上火车。”金同富回忆说。
以无畏探路者之身,拓后浪奋发前行之界。就这样,前行路上,探路者们把困难一个一个找出来,再一样一样解决掉。
2005年11月3日,随着代理的装载日本发往哈萨克斯坦过境货物的海关监管专用车辆在连霍高速公路东端起点入口处的再次启动西行,宣告了新亚欧大陆桥又一新的过境运输方式和途径正式开通运营。
今天,新亚欧大陆桥依旧是全国汽车整车运输重要通道,来自郑州等地的汽车通过铁路运输到连云港,出口东南亚、欧洲等国家,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稳定物流线路。
多年后,这条被先行者探出来的新亚欧大陆桥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最便捷的出海口,首选出海基地。中欧班列借助这条新亚欧大陆桥一路西行,高歌猛进。
诞生“五定”金字招牌
中欧班列,现在专指符合“五定”标准(即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中外集装箱货运直达班列。
这个“五定”班列最早出现在新亚欧大陆桥。当时,我国铁路运力比较紧张,新亚欧大陆桥过境运输计划需要层层审批。为了增强新亚欧大陆桥竞争力,1997年4月,国家铁道部开通了连云港至阿拉山口的定点、定线、定时、定价、定车次的“五定”班列,使得连云港到阿拉山口的运行时间由原先的15天至20天减少到6.5天。“这大大缩短了过境箱在国内段的运行时间,新亚欧大陆桥运输优势得到充分展现。”金同富介绍,“当年,连云港过境集装箱运量就达3.4万标箱,使得新亚欧大陆桥在欧亚陆海运输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随后,“五定”班列开始延伸到海外。2004年4月22日10时,一列满载76个集装箱的列车鸣笛启动,这既标志着连云港港至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的国际“五定”直达集装箱班列开通,又标志着我国首列跨国“五定”集装箱直达班列的开通。
古龙高回忆说,2007年,“五定”班列又迎来了高光时刻。2007年10月8日,由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和连云港市联手打造的连云港———莫斯科的过境集装箱“五定”班列在连云港首发,连云港开行至莫斯科集装箱国际班列,这趟班列标志着新亚欧大陆桥通道的全线贯通。同时,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第六代特大型集装箱———“新亚洲”号集装箱船也安全靠泊连云港港。这两件事标志着“海铁联运”这一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多式联运方式在新亚欧大陆桥正式启动。
2015年2月25日,中亚班列(连云港———阿拉木图)正式开通,全程运行仅6天,创历史最好水平。中亚班列的开行在物流企业、厂商客户中产生积极影响,展示了连云港海陆中转枢纽优势。
一直到今天,这样的海铁联运方式让连云港依旧成为中欧班列中极具竞争力的集结地。
与时俱进的新亚欧大陆桥
这些年来,很多业界专家认为“中欧班列”是依托新亚欧大陆桥运行线路发展起来的,没有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的发展就没有“中欧班列”的产生。“中欧班列”的运行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的标志性产品。
“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和地区是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生产基地,刚开通的时候,中日韩、东南亚国家出口中亚的货物主要是轻工产品,中亚地区则主要出口铝、钛、合金矿、棉花、牛皮等初级工业品。”金同富说,“通过30年的运行,中亚地区经济逐步繁荣,需求的货物不仅有轻工产品,还有电子产品、汽车、食品,甚至一些冷链产品。他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除了传统的农产品,还有化工、医药等成熟工业品。”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新亚欧大陆桥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本,让整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受益。
2017年2月5日,来自哈萨克斯坦的720吨小麦抵达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并于2月6日从连云港口岸换装海运,离境发往越南。这是哈国小麦首次从中国过境发往东南亚市场,也标志着中哈粮食过境安全大通道正式打通。
2018年11月28日,中哈物流基地开行中欧班列以来首次实现“连云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沿线站到站全程铁路运输。
在古龙高看来,今天我们再次回顾新亚欧大陆桥开通的意义,有助于捍卫全球经济一体化规则,通过合作提升亚欧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更有助于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推进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一桥如虹贯欧亚,丝绸之路绽新花。站在新时代,我们继续深耕新亚欧大陆桥通道,承担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使命,写好新时代的“西游记”。(□ 周莹 连发 杨开林/文 王健民/图)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