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公众考古”让“文保”鲜活可亲

         □ 张晨晨 李明珠


      “叔叔,这地上的圈圈是什么意思啊?”日前,海州区云台街道丹霞遗址上,一群身穿“江苏考古”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在一处考古工地上,一位小朋友看着地上的圆圈,摸不着头脑。“这是我们画的房址,是房子地下的部分,地上的都被破坏了,那一个个圆圈是埋柱子用的。那时候的古人啊,就是挖一个个坑或者槽,把木头埋进去,填土,再在木头上糊上泥土草木,用火烧结实了就变成墙啦。”


  在这段趣味盎然的对话中,市文物考古所创新推出的“公众考古”系列首场活动拉开序幕,近4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齐聚于这座有着4000年历史的古村落,听专家讲座、实地体验文物发掘,上演了一出“沉浸式考古”。“没想到大家的热情如此之高。”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勇介绍,这些参与的市民中上至花甲,下至垂髫,其中不乏文物保护学会会员、文物保护志愿者、文物考古爱好者等,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考古工作的热情和好奇。


  “根据咱们目前的考古情况判断,这处遗址主要有房址、灰坑等遗迹,年代相当于龙山文化中晚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陈渊明是此次活动的讲解员之一,主要负责讲解丹霞村遗址的概况、文化层堆积情况、清理发掘的遗迹现象。在遗址外围的护栏前,他一边手指展板上的图片,一边耐心讲解。这时,一位市民好奇询问道:“龙山文化距离现在有多久啊?”“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


  听完了具体的讲解后,他们便深入发掘探方,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近距离参观已揭露出来的灰沟、灰坑和房址等,以及文物标本。在摆满探铲、手铲、鹤嘴锄等考古工具的桌子上,考古所工作人员韩峰示范一番后,将一只探铲递给几位市民:“来,体验下。”只见几位市民兴致勃勃地卷起袖子就开始“钻土”。跟着韩峰的指点,市民们了解到了泥土的分层、“关键柱”的作用等田野考古方面的知识,新一轮提问也一股脑袭来———“发掘区每一个小方格是什么,有的方格中间怎么还有一个方块?”“每个方格就是探方,这个遗址我们用1010的规格布探方。小方块叫关键柱,以了解地层的堆积。”


  钻土、刮面、铲壁、清理遗迹……通过实操,市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考古工作的切身体会。现场,还有人挖出一小块陶瓷碎片,韩峰告诉他:“考古的魅力在于面对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铲会挖出什么,可能是失望,也可能是惊喜,但永远蕴含着希望。”


  “将埋藏在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景象展示出来,有助于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有助于公众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张勇说道,“做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研究、向公众宣传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讲好连云港历史故事,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从事地质工作的张敏带着2个孩子实地参与了考古体验,“这种活动很新颖,是学校里学不到的。专业权威的指导,配上实实在在的一线考古实践,对调动孩子的探索欲、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大有裨益。”张敏说。站在一旁还在努力“挖土”的陈贵洲抬起身子感叹:“考古的意义并不只是为获得惊世文物,而是要理清这些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重塑我们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竖起大拇指道,“希望这样的现场考古活动多多举办,下次我再带家人一起参加。”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