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江 王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近年来,我市森林防火工作以基础设施提升建设为抓手,建立省市区三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打造“天、空、地”森林火灾预警体系,筑起一道道护林防火的坚实屏障,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为描绘好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夯实绿色生态基底。
全面完善省、市、区物资储备
在锦屏林场省市区三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各类防火物资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干粉灭火器背负式泡沫灭火机、背负式细水雾灭火枪、风力灭火机等整齐地摆放在靠墙的置物架上,遇到紧急情况可立即取用。
据了解,“省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连云港库)”于2024年3月初正式建设,遵循“平时服务、战时应急”的原则,着力构建省、市、县(区)三级互为一体,职责明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布局得当、设施完备、运转高效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体系。该储备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共设7个库房,按物资种类划分5个功能区,包括防火器材仓储区、队员装备仓储区、救灾物资仓储区、易耗物资仓储区、森林防火宣教品展示区,分别存放相应物资。物资供应辐射全市,主要范围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景区(云台片区、花果山片区、锦屏山片区),面积约24.2万亩。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物资是我市各级森林防火队员冲在一线的利器。省市区三级储备库将有效提升森林火情扑救处置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更好地保护林业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聚力打造“天、空、地”预警体系
距离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不远处,在锦屏林场办公区的三楼,建有海州区森林防火的“千里眼”———海州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指挥中心。中心中间的大屏幕由15块小屏幕组成,每个屏幕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上的实时场景。目前系统实现了与省市互联互通,自建成以来,成效显著,并多次提前预警火情。
海州区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突破了传统的林火监测模式,实现森林火情智能预警。前端云台具有可见光和热成像双光智能监测识别系统,具有自动报警功能,能够高效识别森林火情,提升系统的报警准确性。突破“数据孤岛”,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建设多级联网系统,形成省、市一体化的指挥体系,实现信息共享、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突破单一值守,实现云值守双保险。通过互联网远程值守服务,实现区指挥中心与异地远程值守中心同步并行值班,异地远程值守中心可以同步反馈森林火情,使得值班值守效率更高。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完成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建设6套,其中赣榆区、海州区、开发区、连云区、灌云县实现全覆盖。
基础设施全方位巩固提升
笔者跟随观摩团沿着锦屏山的山路前行,到达锦屏山顶的小长城,来自全市各县区的8支森林防火队进行了现场演训。各专业队进行脉冲枪操作、灭火弹投掷、高压细水雾、消防水车模拟扑火等训练。根据联防联控机制,驻连某部十余名官兵参与灭火演练。各部门紧密配合,展示出了良好的应急响应能力与高效的联合作战能力。
一上午的观摩即将结束,笔者跟随观摩团下山的过程中,山上山下同时进行的灭火演练让人眼前一亮。只见蓄水塘坝旁的防火队员在一声令下之后,迅速展开灭火带,塘坝旁的水泵随即打开,如柱的水迅速射往高处的树林,山上的队员同步打开灭火器往下方“发射”水柱,瞬间将模拟火点覆盖。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演练离不开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的完善,“刚刚演练中下面用的水来自塘坝的建设,山上的用水来自‘引水上山’铺设的管道。”我市根据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安排和方案要求,大力推进蓄水池建设,提升总蓄水量,增设森林防火管网,扑救设备全面升级,防火道路逐步完善,监测手段日益丰富,全面夯实森林防火安全底板,坚决守牢森林防火安全底线,森林防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