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一声声吆喝“唤回”“南城往事”

(张晨晨 宋梦凡)“竹篾现编的簸箕,传统手工扫帚,质量杠杠的,快来买啊!”


  “红糖年糕、小米糕,现场加工,不甜不要钱啊!”


  “欢乐套大鹅!一圈套一个,套着脑袋你拎走,套着屁股不算数啊!”


  初春的阳光洒在石板路上,沉寂一个冬天的古村落迎来鼎沸烟火——4月4日,南城清明庙会拉开帷幕,在2.1公里长的新大街上,上千家商户带来特色小吃、日杂百货、农具花卉等琳琅货品,南腔北调的吆喝声响彻“六朝一条街”。


  

笔者上午9时抵达庙会现场,但还是来晚了。此前,在路过学院路和九岭路交叉口时,路边的停车位已满满当当——这里距离庙会“北大门”有600米左右,已经交通限行。即便不这么做,大家也都知道,“开车去赶庙会”是最行不通的,因为此时乌泱泱的人群和各路散摊儿已将这条宽三四米的路段挤得水泄不通,哪怕是骑车也够呛。


  “作为我市传统三大庙会之一,南城清明庙会由来已久,规模宏大。”刘洪雨是市文物保护学会副会长,也是地道的南城人。在拥挤的人流中,他为笔者介绍了南城庙会的历史,“早年间,庙会在每年二月初二就开始,那时‘城隍老爷’坐在轿中,由二人抬着,‘马痞’在前‘打路’,遇有不坦不净之处,让沿街居民整平路面,打扫干净。”


  新中国成立后,南城庙会逐渐由烧香还愿、城隍出巡活动,转向以商贸为主的民间庙会,促进了南城地区的物资交流和文化传承。据街道城管部门介绍,今年商贩不少来自晋冀鲁豫和江浙地区,“外来”比例占九成以上。


  

笔直的新大街,被各式摊点和行人“霸占”,笔者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摩肩接踵”——在这个“二八月乱穿衣”的季节,满眼望去,既有穿短袖的,也有穿棉袄的,每个人手里也都拿着不同货品,有的手拿糖葫芦,有的怀抱“机关枪”,有的就地啃起内蒙牛肉干、西安肉夹馍、板浦凉粉;颇为滑稽的是,我们还偶遇好几位拎着大鹅和公鸡的游客,一摇一摆,土味中又透着喜庆,这当然不是畜禽市场买来的,而是他们在“网红套大鹅”“套公鸡”的摊铺上得到的战利品。“一位女士花30块就套到一只大肥鹅,你要去买,至少得100多!”一家“鹅老板”说,他一个上午就被套走五六只鹅。


“你也来赶庙会啊!”“这不放假了嘛,歇一歇!”“听说这里有卖咱们小时候玩的木镟燕车和陀螺!”“还有姜汁麦芽糖!”每走几步路,我们就能遇到熟人,看得出,大家来此,除不约而同地卸下世俗疲惫、搜寻民间土产、品尝风味美食外,更是来找寻童年记忆。当地95后大学生小王就是如此,“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一家叫‘宋福鸡柳店’的鸡柳,这次专门回老家赶庙会,找他们家。谁知太火,还要提前预约。”小王所言不假,位于庙会核心地带的宋福鸡柳店开了20多年,老板宋福忙得接不上话茬,“太火爆了,一天卖了快500多份鸡柳,是平时三四倍!”


  临近11∶30,大家的着装终于统一——清一色清凉装扮,但一查气温才15摄氏度。“人比去年还多,挤得我都冒汗了。但直播很顺利,一小时累计在线人数3万人!”美女小宋是南城街道工作人员,当天正在参与庙会直播活动,通过沉浸式视角,带领网友探秘庙会一线,展现了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去年就迎来30多万游客,超出预期,不得不延迟一天。”小宋说,今年庙会为期4天,在去年基础上,还增加了中医号诊、中医组方药饮派送、现场制作银器等非遗文化活动,让“文脉”在烟火气中始终不断。传统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江品利面对直播镜头,展示了他的祖传手艺,吸引无数游客围观,“我们有义务让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南城庙会给了我们这个好平台。”江品利说。


“南城庙会不仅是邻里欢庆的民俗活动,更是传统文化的凝聚。”站在庙会“正大门”前,南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健坦言,身后门廊上的对联深得其心:淳风醇俗焕万载遗情  盛世胜景传千年文化。


  截至昨晚,南城庙会客流已达7万人次。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