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莹 连发)昨日,笔者从全市“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后发先至’”推进会上获悉,我市印发《连云港市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后发先至”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下称《方案》),力争到2026年,全市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6000亿元;外贸年进出口总额突破250亿美元,三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突破20亿美元;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1000列。
培育开放合作新优势
畅通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放大首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效应,提升中欧班列运营质效。完善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枢纽功能,推动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皮带机廊道、海河航道、集装箱集结中心等项目建设,持续放大“一带一路”强支点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建设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加强与苏州、无锡、泰州等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合作,做强国家级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建设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坚持“融入长三角、做足陇海线”,努力实现“进了连云港就是进了上海港”,“连申快航”运量突破17万标箱。
聚力打造国际枢纽海港。建成实华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旗台作业区混矿堆场、赣榆港区多式联运中心。推动集装箱航线扩量提质,畅通铁路通道,落实“水运江苏”发展任务,完成连淮高速公路改扩建,促进“港、航、路、园”无缝对接。
筑牢产业发展新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好花果山医学科学中心,形成一批国际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和支撑技术。发挥江苏海洋大学和中船集团716所、702所等引领作用,推进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建设。打造花果山科创走廊,招引成果转移转化平台10个,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00个。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产业集群。确保三年产业投资不低于4500亿元,重点培育1个万亿级、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健全石化全产业链条,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放大“中华药港”集聚效应,打造更富影响力带动力的医药领军企业。加快建设田湾核电7、8号机组,开工建设核能供热、抽水蓄能电站、滩涂光伏、海上风电等重点项目。发挥海铁联运优势,推进氢能出口。探索建设海上能源岛。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绿色能源出口基地。
推动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到2026年,全市开发区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7000亿元,打造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园区、超1500亿元园区各1家。
拓展经贸协作新空间
加快提升外资质量,引进一批补短板、强优势的高质量外资。立足石化、医药等产业基础,推动高端石油化工、新材料等领域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用好市开发区、高新区等国家级平台载体,出台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政策措施,落实外国投资者境内取得利润再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政策,三年引进培育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2至3家,培育外资企业研发中心2至3家。
切实增强外贸竞争力。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贸易大通道。围绕高附加值生鲜产品、医药品等领域,建成运营进口活鲜保税暂养仓。统筹冷链仓库规划布局,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进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海外仓二期工程建设。高水平运行“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连云港(赣榆)跨境电商直播基地,三年累计认定跨境电商产业园、孵化基地10个。
全面深化自贸试验片区建设。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三年累计新增市场注册主体6000家,市级及以上创新实践案例90项。围绕“中华药港”“中国材料谷”等载体平台,争创首次药品进口口岸和生物制品口岸。打造滚装汽车、混配矿、精选矿等基地,推动大宗贸易“整合、规范、上量、提质”,申建省能源交易中心。推进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大宗物流“区港联动”监管模式。此外,我市还将有序推进境外投资合作,倾心打造口岸服务品牌。
扮靓国际海滨城
提升国际化城市品质,重点打造连云新城“新外滩”、连岛“滨海明珠”、开发区城市几何中心、海州区活力主城。以国际标准建设高水平公共设施,加快完善公共服务网络,加快完善城市国际标识,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强化“大圣故里 西游胜境———神奇浪漫之都连云港”城市总体形象宣传,办好省第二十一届运动会,优化餐饮、住宿、娱乐、支付、通信等适配性服务。
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大花果山、连岛等重点景区运营质效,办好“518网络购物季”等消费促进活动,到2026年,全市网络零售额突破1500亿元。推动连云港老街、赣榆二道街等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进商圈错位发展,到202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800亿元,初步形成区域消费中心。
营造宜居宜业新环境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立重大外资项目“绿色通道”。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一网通办”,开发运行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管理系统。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障经营主体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打造“连心城贴心港”营商环境品牌。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继续实施“海燕计划”,三年引进留学人才300名。
建设美丽宜居环境。挖掘“山海港城”景观和文化特质,建设兼具山、海、港、岛、城、湿地的公园城市,提供开敞可达的蓝绿生态空间。聚焦整体开发,建设亲海近湾、港城相拥、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百里蓝湾”。开展大气质量改善专项行动,三年新增生态河道813公里,建设幸福河湖300个。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