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蔚 张开虎 吴尉)风起黄海之滨,潮涌五湖四海。
在连云港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记忆与未来之间。从最初的“提篮小卖”到年交易额百亿元的大市场,再到如今的“世界水晶之都”,40年的蓬勃发展,这个曾经经济薄弱的县域城市已凭借着自己的“晶”彩,后发先至,誉满全球。
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又称中国地质博物馆东海分馆,作为我市水晶产业的重要文化载体,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唯一以水晶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2013年9月28日,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至今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80万人次。2018年12月,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成功获批“江苏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3月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12月获批“江苏省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文化溯源 水晶之梦的初绘
故事要从300多年前说起。
清康熙《江南通志》记载:“牛山,在海州西七十里,产水晶石。”
据国家地质部门地质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地质勘探调查中证实,东海县境内地下确实藏有近400条巨大的石英矿脉,这些石英矿脉中含有大量高品质的水晶,可与著名的巴西水晶媲美。
专家估计,东海县地下的水晶蕴藏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且品质优良,其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9.99%,纯度之高、热稳定性之好是国内其他地区的水晶难以比拟的,并且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透镜、电子、冶金、化工、机械、仪表等诸多方面的高科技产业中,因此东海水晶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和青睐。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东海县的水晶开采就已经精品迭出,震惊世界。
1958年8月6日,房山镇柘塘村农民挖出一块特大水晶,高近2米,直径1.4米,呈圆棱柱体,重达3.5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原生体,号称“水晶大王”,现陈列在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内。
1995年元月,牛山镇曹林村出土一块品质绝佳、通体透亮的“水晶三王”,重达1.99吨,现归东海水晶博物馆收藏,陈列在东海水晶博物馆序厅供游客参观。
至于在该县境内出土的几百斤一块的水晶石,更是数不胜数。东海县“水晶之都”的称号名副其实。
1984年,连云港获批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这为东海县水晶产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东风。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东海县委、县政府为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建设、推动水晶产业的发展,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东海水晶节。一时间,从事水晶、石英加工的企业厂矿、私营作坊如雨后春笋,在东海大地拔节而生,东海县的水晶年开采量和交易量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1992年,东海县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段投资兴建了中国东海水晶工艺礼品城,从此这里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水晶专业市场,内促外贸、客商不断。1998年进行了3次扩建,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虽然如此,但因空间、承载力等因素,难以适应和满足水晶产业的发展需要。东海县2013年底开始建设新的水晶城,2016年2月2日新水晶城投入运营。目前,东海县水晶、石英等硅工业产品已经畅销国内外市场,水晶饰品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水晶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水晶观赏石、水晶精品奇石异军突起,富有灵气的有杂质的水晶原生体一夜之间由“乌鸡变凤凰”,身价百倍、千倍甚至上万倍地上涨。即使这样,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的水晶还是供不应求,水晶精品研究会等民间团体也应运而生,各种民间组织的水晶研究、水晶拍卖等以水晶为主题的活动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各种水晶精品奇石、怪石、观赏石享誉世界,受到了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广大游客的垂青。水晶,已经成为连云港市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至此,以创立东方水晶石英中心、打造“水晶之都”为目标的东海县,建立一个高品位的现代化水晶博物馆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座巨型“水晶”的崛起
2012年3月,水晶博物馆经规划设计、招商投标、施工准备等多个环节,正式开工建设。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深入研究了水晶的特性和连云港的地域文化,将海的主题作为形体构思的突破口,设计方案组成建筑的大小不同的体块,如惊涛巨浪般从地面成一定角度拔地而起,最终确定了以“水晶之涛”为主题的设计方案。
水晶博物馆位于东海县晶都大道与中华路交会处,拥有大片水面,西接西双湖景区,北邻中国东海水晶城,因此景观及周边建筑对博物馆的建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博物馆形态过于宏大规整,则平淡的同时和自然景观关系生硬;反之,若采用破碎的建筑形态,则不能对大量的自然景观起主导作用,亦得不到景观的烘托效果。最后,博物馆的建筑形态采用较为灵活的几何形体组合的方式,起到视觉焦点和活跃气氛的作用,与建筑本身性质契合,在周边建筑和自然环境间也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站在远处观察水晶博物馆,其外观上看呈40度向前倾斜,形成强烈的向上、向前的动感,体现了在地壳运动挤压产生水晶的过程中所蕴含的巨大的冲击力,表现了水晶不断生长的动势。同时,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也充分考虑了参观者的体验,通过光影、色彩和材质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水晶世界。
“当年建设东海水晶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可是没日没夜地干啊。”回忆起那段日子,建设者王师傅感慨万分。他说,为了赶工期、保质量,他和工友们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克服了重重困难。
王师傅还记得,有一次为了安装一块巨大的玻璃幕墙,他和几个工友整整爬了一夜的脚手架。虽然辛苦,但看到博物馆一天天成形,他们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说起来,水晶博物馆非常吸引眼球,但是开馆之前仍然困难重重。那么大的空间,应该填充什么内容,如何科学地布局,怎样落实等,都是博物馆筹备组面临的难题。
2013年5月,东海县政府聘请张玉成、朱景强、陈旭辉等水晶工艺大师为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专家组顾问。专家组召开多次会议,朱景强对博物馆的文化分类提出了详细的建议;顾问组对馆藏产品征集方法提出建议:捐献、借展、购买相结合。随后,在全县捐献水晶展品动员大会上,朱景强第一个捐献出藏品《众志成城》,很多商户先后捐出数百件收藏品。
经过一系列筹备工作,2013年9月28日,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7月,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被中国地质博物馆列为东海分馆。同年12月,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如今的东海水晶博物馆无比辉煌,这座建筑已经成为连云港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打造“世界水晶之都”名片
走进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一颗巨大的橙黄色水晶石映入眼帘。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了这个特殊的水晶球——金发丝水晶球,直径24厘米,重约19千克,是极为罕见的全晶体天然金发丝水晶球。
向馆内走去,博物馆共分为序厅、开天辟地厅、鬼斧神工厅、气象万千厅、姹紫嫣红厅以及精品厅、临展厅等七个展厅。展厅内各类水晶、晶簇美轮美奂,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游客无不为之感到震撼。
“以水晶为媒体,让世界了解东海;以水晶为桥梁,让东海走向世界。”
水晶博物馆的建设是实现上述战略的里程碑。水晶博物馆建成后,分散的、零星的水晶精品得以集中展示,这是壮大旅游资源实体、提高文化品位、提升水晶之都形象、完善旅游配套的需要,水晶博物馆和东海县历史博物馆合二为一,更能激发广大游客的兴趣,历史文化与水晶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开馆以来,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80万人次。
昔日的中国水晶之乡,街头散卖,宝石难放光彩;今天的世界水晶之都,内引外联,产业做大做强。东海以水晶为媒,绘出了一幅亮丽的开放画卷。
1991年国庆节,东海举办了首届水晶节,300多米长的菜市街上摆满了各式水晶饰品摊位,当时仅有4万多人的小县城一下子涌进20多万男女老少,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其中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国客商。
“当时宾馆饭店全部爆满,中午的时候,街上的豆腐都被买光。当时外商来了40多人,国内客商来了4000多人,营业额达到4.6亿元。”时任东海县委宣传部报道科宣传干事穆道俊回忆说。
守着晶矿过穷日子,曾是改革开放初期东海人最真实的写照。首届水晶节作为一道分水岭,吹响了东海依靠资源优势脱贫致富的号角。1991年开始,“水晶节”成为东海县招商引资、文化旅游的品牌节庆活动,满大街摆摊设点、逢集开市的粗放管理模式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从原石开采到加工、销售,东海的水晶市场不仅培养出一批手艺精湛的本土工匠,也让海外淘晶大军纷纷回流,立足东海、辐射全球。数十年间,近30万东海人投身水晶产业淘宝掘金。近十年来,随着电商的兴起,水晶产品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去年9月26日,以“水韵东海 晶耀世界”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东海国际水晶节”在东海水晶城开幕。副市长宋波表示,将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做好“水晶+”文章,在产业、经贸、人文等领域分享优质资源、建好平台载体、探索创新机制,全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创造理想投资目的地。
如今,东海水晶品牌的名号越来越响亮,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对外经贸交流,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东海水晶甲天下。水晶,这一大自然的慷慨恩赐,成就了东海“世界水晶之都”的美誉。未来,东海将同港城一道,继续走在开放的路上,走出面向全世界的“晶”彩。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