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科技助力“港城虫草”走向市场


(武娜  苏文英 )蝉花,这一拥有千余年食药用历史的虫草科真菌,因其独特的药理功能和珍稀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野生蝉花资源的日渐稀缺和人工栽培技术的不断提升,蝉花子实体(人工培植)作为2021年获批的“新食品原料”,为蝉花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在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市农业科学院在蝉花品种选育和栽培工艺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别培育出“云蝉1号云蝉2号,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科技活力。   


昨天,在市农业科学院精密仪器实验室,资源与环境研究室科研人员纪伟正在对蝉花的腺苷、虫草素等活性成分进行检测。随着设备的轻微嗡鸣声,高效液相色谱仪通过自动进样检测,屏幕上逐渐显现出复杂的数据曲线。这些数据是蝉花品种选育工作的重要基础。纪伟告诉笔者:“蝉花中的腺苷和虫草素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对于增强免疫力、保护心血管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因此,精确检测这些成分的含量和稳定性,对于筛选和培育优良的蝉花品种至关重要。” 



据了解,蝉花具有改善肾功能、增强免疫力等多重药理功能。然而,野生蝉花资源的有限性和品质的不稳定性,使得人工栽培蝉花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市农业科学院积极投身于蝉花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


“市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室科研团队分别从江苏、安徽和浙江等地采集了丰富的野生蝉花资源,通过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技术,成功获取了蝉花菌种。经过连续多代系统选育,科研团队筛选出了生物学指标和活性成分含量综合性状优异的蝉花菌株,分别命名为‘云蝉1号’和‘云蝉2号’。”市农科院科研人员纪伟说。这两个品种经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评价,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而且生物转化率和抗性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有望为市场提供更为优质的蝉花产品。  


蝉花品种选育的成功并非易事。市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室科研团队在选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蝉花的生长环境、生理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还需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菌种进行连续多代系统选育、基因组测序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随着这两个品种的认定工作逐步推进,市农业科学院将进一步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助力蝉花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研究院还将继续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蝉花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蝉花品种选育和栽培工艺研究方面的成果,不仅为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在科技的助力下,蝉花这一珍贵的食用菌资源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贡献更多力量。”市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任立凯说。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校对 徐蕾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