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瞄准未来赛道 产业向“新”而行 港城以未来产业谋划产业未来

       

      (□ 周莹 连发)一罐透明的液体却可以拉成丝成为大飞机“外衣”;一包白色粉状材料可以保护高精密芯片防止其因为高温而融化;一座空气能热泵可以让寒冷的南极温暖如春……在当下的连云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众多成果正在这里变为一个个新的产品,并汇聚成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向“新”而行

承接未来产业机遇

  近日,翰森制药宣布2023年企业创新药与合作产品总收入达到68.65亿元,占总营收约67.9%,再次刷新其创新药占比纪录。其中抗肿瘤药达到61.69亿元,占到61%。

  这是港城医药企业在创新上取得的又一个成果,借助一批创新产品,翰森制药在市场上发展迅猛,实现了两位数年度增长。

  作为我市“后发先至”的重要产业,生物医药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谈未来产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产业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经阶段。

  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新技术、新模式可能就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蓝海。

  以生物医药为例,当前,我市加快建设全国“中华药港”,生物医药产业成功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实现产值633.2亿元,成为我市第二个有望突破千亿的产业集群。

  那么,连云港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对接未来产业呢?关键还是创新。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表示,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近400亿元,去年以来共有4款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未来恒瑞医药将加快研发生产更多“中国药”,同时利用好自主建立的创新技术平台集群,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企业现有9款新药处于上市申报阶段,涵盖抗肿瘤、自身免疫、眼科等多个疾病领域。

  生物医药新赛道未来肯定是大分子药物。当前,港城药企积极挺进该领域,四大药企基本完成了生物药的布局,恒瑞医药不仅在抗肿瘤领域加速挺进,还入局了阿尔茨海默病领域,豪森通过联合创新,有数款生物药加速临床推进,康缘药业正在将分子学相关知识引入中药研发领域,加速现代中药开发。

  为了抢抓全市承接未来产业的机遇,我市积极布局创新平台,全省两个、苏北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超序时进度,2024年将全面投用。我市现有市级以上重大产业创新平台59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1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个(国家级1个)。

  市发改委副主任王磊表示,我市将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瞄准新赛道

一路向未来

  不久前,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盛虹石化传来好消息,企业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甲醇—新能源材料”产线贯通投产,成功产出优质的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等新能源材料。这些材料除了可以用于制造锂电池,在再生能源、5G技术、集成电路、医药、新型添加剂等前沿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

  我市工业副产氢较为丰富,全年制氢能力超过80万吨,同时拥有少数氢能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这是我市当下非常重要的新赛道产业门类。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市瞄准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立足全市工业副产氢资源丰富,依托田湾核电站技术优势,加快发展包括核能、风能、氢能在内的低碳能源产业。

  近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宣布,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和该中心共同投入研发的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正式合龙,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该船应用了国内首套国产智能中速机以及太湖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智能信息系统MarineNet,具有智能航行、能效优化、健康管理、安全管控、船岸协同等多种智能功能,支撑全船人-机-料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采存算管用”。配备国内最先进且最完备的海上试验作业保障系统、水下声学系统、月池系统、升降鳍系统和多学科、多功能实验室以及高度融合的数据中心。

  这是港城未来产业重点布局的深海领域取得的又一项进展。目前深远海装备海上科学试验基础设施列入全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储备项目,该项目建设将有助于提升连云港深海装备制造未来水平。

  此外,我市未来产业瞄准前沿新材料领域。我市集聚联瑞新材、中复神鹰、华海诚科等一批新材料企业,形成以市开发区为核心的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产业集群和东海县国家硅材料基地。

  基于以上创新基础,未来,我市将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瞄准重大原始创新策源,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拓展未来技术应用场景为主攻方向,优先发展低碳能源、深海远海开发、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通用智能五个成长型未来产业,重点关注未来网络、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生物育种等前沿方向,加快构建“5+N”未来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延伸、裂变、融合,积极厚植未来产业发展生态,为连云港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

协同统筹

因地制宜布局

  未来产业的标志性产品,代表着科技发展新趋势,关乎经济发展的“含金量”。

  发展未来产业必须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为此我市发展未来产业需要坚持全市统筹、差异布局、协同发展,结合各县区(板块)经济基础、资源优势、产业和科技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科学引导各地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坚决避免一拥而上、一哄而散。

  市开发区、连云港高新区和徐圩新区三大产业板块应该成为未来产业的载体。

  其中市开发区依托中复神鹰、恒瑞医药、豪森药业、康缘药业等龙头企业,优先培育发展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网络、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方向,积极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连云港高新区立足全区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依托中国船舶第七一六研究所、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正大天晴、连云港农业科学院等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优先培育发展通用智能、生命健康、深海远海开发(深海装备制造、海上通信导航)等特色领域,前瞻布局元宇宙、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方向,积极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徐圩新区可以依托盛虹石化、卫星化学等龙头企业,聚力打造低碳能源(氢能、零碳负碳)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在核心区的基础上,我市应该培育多个未来产业增长点。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变量。对于我市而言,需要全面加强高校院所基础研究、重大科学装置创新策源、重大研究平台关键技术攻关、龙头企业前沿技术研究转化等全方位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引领和带动支撑未来产业发展。

  当然,在新技术取代旧技术,从而实现新旧产业更迭的过程中,会面临市场培育、政策监管和组织调整等诸多挑战,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很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为此,专家建议政府的产业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减少新旧技术更迭中的市场摩擦。但是创新活动自身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政府在扶持新兴产业时,尤其是在确定重点赛道和发展领域时,又会产生新的政策风险,这就需要地方有风险预警机制,确保未来产业培育高效有序。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