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张国良:织就中国纤维的“造物传奇”


□ 周莹 朱迅 王雅萱 刘燕化学工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人类造物的历史。仅用一个世纪就创造了无数材料新物种。如今材料研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制造实力和装备水平。

  碳纤维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大到航天航空等大国重器的研制,小到我们走过的路、驶过的桥都有它的身影。

  20多年前,这样的材料却被国外企业垄断,高昂的价格严重影响中国装备市场竞争力。

  张国良,织就中国碳纤维“造物传奇”的港城企业家,用19年的时间破解了国外对中国碳纤维的封锁,让世界碳纤维产业链打上了中国标签。

从江边走到海边

天然的原料,在烈焰中千锤百炼,在碰撞破碎中涅槃,成就中国的“栋梁之材”。

  一个承担中国“栋梁之材”产业化事业的企业家同样需要“千锤百炼”。

  时间回到1982年那一年的春节。江西九江庐山脚下一个绿水环抱的小村庄,一座普通农家小院,刚刚大学毕业顺利拿到就业报到证的张国良正在同母亲告别,准备奔赴千里之外的连云港。看着长得比自己还高的儿子,母亲感到非常欣慰,她说:“走吧儿子,去追寻你的梦想吧!”

  带着这句母亲的叮嘱,张国良从长江边走到了海边。他乘着北上的轮船经南京浦口辗转12个小时的火车来到连云港,开始“为国家争气”的追梦之旅。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大批大学毕业生走到了各地的纺织厂。张国良职业生涯的首站就是连云港纺织机械厂。张国良回忆说:“当时条件艰苦,在7人间的寝室里,没有看书的地方,我就自制了一个小板凳,每天在床上看书学习。”

  因为张国良知道自己停不下来,也等不起。因为当时的中国太需要他们那代人走向火热的一线,为中国人争口气。张国良回忆说:“那时候,大部分的机械都标注着英语。当时我就有个志向,一定要让我们的生产线摆满中国装备。”

  “如果祖国需要,我可以是任何地方的螺丝钉。如果祖国装备制造需要我,我可以研究任何设备。”

  誓言无声,却是一名企业家一生信守的诺言。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革命性的无梭织机技术的成熟和各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国内一窝蜂式地上马很多纺织厂。因为存在同质化竞争,国内纺织行业一度出现大面积的亏损,银行惜贷、工厂停产、工人下岗。埋头研究纺织机械的张国良一抬头发现连云港纺织机械厂设备没有了销路,工人工资也发不出来。

  “当时整个工厂有200多名工人,一个月要发4万元工资,但全厂上下只剩下2万元,发不起工资了。”张国良回忆说。

  “张国良,这个厂交给你,你行不行?”当时国资委的领导找到了张国良,问他能不能接下濒临破产的企业。

  “行!”张国良看着曾经一起工作的工友,想起自己立志工业报国的梦想,二话没说接下这个重担。

  回想起如何带领工厂走上正轨,张国良说,就是依靠技术创新,做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事情。

  在庞大的纺织设备体系里,后整理设备是个小众产品,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当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张国良就瞄准了这一小众产品,发挥自己爱钻研的特长,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带领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做出了成套的后整理设备。

  设备虽说做出来了,价格也比进口的低很多,但很多人不相信一个小小的连云港厂能生产出这样的高精尖设备。为了推销产品,张国良咬牙买了辆吉普车,一年跑了7万公里去拜访客户,跑得后面的弹簧都松了。

  1996年,张国良的连云港纺织机械厂在市场上完全站住了脚跟,产品也形成系列,能与进口设备一比高下,并逐步替代进口。

  正当张国良松口气时,连云港纺织产业困境愈演愈烈。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张国良从1996年到2002年一共接收了3家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安置下岗职工1800余名。


“一天一辆桑塔纳”烧出来的“黑黄金”

原油混沌初开,得到芳烃、乙烯等重要的化工品原料。其中有一种叫丙烯腈的产物可以上演从“一罐液体”到“一根丝”的传奇。

  火箭、飞机等航空航天器的外壳因为有它的存在,可以在上万米的高空翱翔;巨幅海上风电叶片,因为它的加持可以轻松地被架设在几十米的空中;中国桥、中国路因为它的支撑,强劲有力。

  这种神奇的纤维就是被业内称为“黑黄金”的碳纤维。

  2005年3月,一场特殊的会议改变了张国良的一生。

  那年,“两会”期间,张国良第一次听到碳纤维。“与会的专家说,这样被广泛应用的碳纤维却长时间被日本东丽等国外企业垄断,高昂的价格让人瞠目结舌。”张国良说,这让他萌生了投身碳纤维产业化之路的想法,要改变我国在这一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

  这是张国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的一生与碳纤维结缘。

  然而,民营企业要搞碳纤维,谈何容易!

  几十次南下北上的调研中,张国良听到的全是专家们的质疑。“作为一个企业家,要有敢于冒风险为国家分忧的责任心!哪怕倾家荡产,也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张国良说。

  然而,当时连碳纤维怎么制造出来也不知道。“没办法,只能‘骑驴找马’,搜罗碳纤维相关信息,拼凑出碳纤维设备的轮廓。”

  就这样,中国碳纤维规模化事业在连云港郊外一片长满芦苇的盐碱滩起步,在一波三折中发展。

  全线开车调试时,张国良整整74天泡在生产车间没出来,与工人们一起解决了大大小小的技术难题。为了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张国良在控制室的长条凳上坐了3天3夜。

  为早日生产出合格的原丝,全套的设备,几万张图纸,从设计、制造到安装调试,张国良都亲力亲为。与张国良共事多年的于素梅回忆说,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制造,晚上随便扒两口饭,加班加点地干。投进去的钱更是不可计算,大家戏称“一天烧一辆桑塔纳”。

  在国家急需高强碳纤维的情况下,中复神鹰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干喷湿纺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装备自主化,建立了国内首条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

  夏日的中复神鹰生产一线,异常繁忙。一根根黑色的碳纤维流畅地滑过碳纤维成套装备,被卷绕成不同规格的碳纤维产品。身穿工作服,行走在生产线车间,张国良几十年如一日保持走到生产一线的习惯。

  2018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人规模化生产碳纤维的历史正式翻开崭新一页。

把人生志向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

如今,在新能源、无人机、手机、光伏等产业中都能看到碳纤维的身影。

  走进位于市开发区的碳纤维碳化车间看到,一条条具备高自动化程度的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全力奔跑,工人们埋头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聚合、纺丝,一束束白色原丝经过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碳化,缠绕成一轴轴高性能黑色碳纤维……在这里笔者见识到了什么叫“坚韧如丝”:直径只有0.005毫米,不足头发丝直径的1/10,每平方毫米面积却能承受500公斤的拉力。

  然而碳纤维只有上规模,才能服务发展。随着世界各国对碳纤维需求的不断上升,碳纤维产量成为国家装备制造水平新的竞争力。

  为此,张国良北上西宁,建成了万吨碳纤维基地。这是中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实现了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稳定供货。2021年12月30日,西宁万吨碳纤维基地与航天器天和核心舱、中老铁路、白鹤滩水电站等一并荣获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

  为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张国良决定在连云港再建设一座全球首个单体规模超过两万吨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

  走进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项目现场,张国良描绘了一座新的碳纤维生产基地的蓝图。“我们从最初的湿纺工艺技术1.0版本,到干喷湿纺工艺技术2.0版本,再到西宁万吨碳纤维工程3.0版本,在历次技术迭代过程中,总结了上百个工艺技术改进点和设备升级方案,并应用到下一代生产研发中。连云港年产3万吨项目采用的就是国内最先进的4.0版本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张国良介绍,该项目将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成果,并融合绿色制造理念,通过核能蒸汽、海上1GW 光伏绿电配套项目,进一步打造产业绿色生态新模式。

  几十年风雨兼程,张国良说,他最遗憾的是没能将工作与家庭更好地平衡,“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至今他依旧因为从来没有去过儿子张斯纬的家长会而耿耿于怀。

  如今,儿子已经长大了,正在逐步接过父亲的重担。他说:“虽然爸爸没有更多的时间陪我,但他用行动教育了我。从他身上我学到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品格,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让中国制造可以站在世界之林是张国良一生的事业。他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无怨无悔!”

  这是一个企业家最简单的爱国心: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