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人物志|“草莓哥”的诗和远方


(记 者 袁春梅  通讯员 范郁尔 陈静文高端的农产品是不愁销路的,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赚到钱,这是很多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人都知道的事情,但看似简单的农业创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里面的水深火热。

  潘亚辉,一个当初通过上学走出农门的灌云学子,如今已是青壮年。在事业小有成绩,财富有了一定积累之后,他越发想要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的诗和远方,那就是回乡看沃野四季之变,赏春夏秋冬之景,收获蔬菜瓜果。于是,他决定回乡务农。

  看似简单的农业生产过程,其实是一个个生命的成长过程,光照、温度、气压、土地盐碱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动或生态系统的改变,都可能干扰甚至终止这些生命的生长。农产品的生长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只有亲身经历几个周期,走几遍流程,才能获得真正的经验。

  潘亚辉自然也无法逃避这个试错的过程,在经历创业初期的一次次失败之后,他不停地尝试、改变、破局,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诗和远方,成了真正的“草莓哥”。

回乡追寻诗和远方

冬天里的草莓有多美味,夏天的草莓育苗就有多辛苦。在灌云县南岗镇的菜鸟草莓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潘亚辉已经被骄阳晒成古铜色,下地五分钟,满脸都是汗。

潘亚辉此前从事物流行业,带领一帮兄弟在物流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他为什么要返回家乡辛苦务农?

“这里承载着我的诗与远方,而且到了这个年龄,我特别想回家乡做点事。”潘亚辉毫不掩饰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年到头也没什么好吃的,父亲只能带我们走亲戚打牙祭。”童年的生活是艰辛的,所以好好学习、走出农门是潘亚辉儿时最坚定的理想。

后来,他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在市区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勤奋且努力的他,在物流领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在这一领域不断积累财富。

当他跟朋友提出要回乡投资农业时,质疑纷至沓来,有人说:“你有那个钱,干什么不好?”也有人说:“回家干什么?干农业那么辛苦。”

但是,在一片的质疑和反对声中,潘亚辉最终还是决定回家投资农业,“农村的苦,咱也不是没有经历过,再说了,回乡创业,最起码能跟家人团聚,身体上苦点累点,但心里是愉悦的。”

流转土地,整地搭建大棚,寻找技术员……2019年,潘亚辉在家乡南岗流转了100亩土地,正式成为一名农场主,其中20多亩地用于草莓种植,其他的地里则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传统粮食。他还在媒体账号上注册了“灌云南岗草莓哥”账号,用于记录自己的农场主生活。

直到走进大棚,他才发现,打小就有务农经验的自己,连浇水都浇不明白。

“我们这里的土是沙壤土,在东海种草莓浇水一次可能管几天,但是在我们这水根本存不住,很快就干了。”潘亚辉从东海草莓基地聘请来的技术员,在灌云种草莓“水土不服”,频频出现种植问题,第一年就亏了50万。

第二年因为购置的草莓苗出现问题,又是一年的艰辛与坎坷,亏损也在不断地扩大。

坚持从关键处突破

“接连亏损100多万元,让我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那个时候状态很糟糕。原本以为自己会一帆风顺,后来却被现实‘教育’了一番,我开始意识到投资农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的自信会不断受到打击,但你不能停滞不前,必须要鼓励自己。”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潘亚辉告诉自己,一定不要丧失勇气。

虽然起步的两三年亏得很惨,但是潘亚辉还是从一小批草莓苗中看到了希望。

“第二年种植的时候,我从不同的地方买了些苗进行尝试,有批少量的苗是我从镇江一位老教授那里购进的,种出的草莓口感、果型都特别好。”种苗是“芯片”,果品质量重在育种育苗,以往的经验让潘亚辉坚信,一定要在最关键的地方解决问题。

“那时候我就是开着这辆面包车去的镇江,三天两夜都是在这车上过的。”潘亚辉指着停在大棚边上的面包车笑着说:“别人是三顾茅庐,我是连蹲三天,才拜下了这师傅。”

回忆起当初拜师的过程,潘亚辉感慨于自己当初的那股韧劲。有了专业人士的指导,潘亚辉在草莓种植技术上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红颜、淡雪、白雪公主、黑珍珠……在农场埋头耕耘四年多,潘亚辉已对多个草莓品种的育苗、种植熟稔于心,从他嘴里蹦出的专业词汇,让外人觉得他是在这个行业干了很多年的专家。

“红颜、章姬等都是国外引进的品种,多年种植下来,草莓品种逐步开始退化,抗病性降低,最终导致草莓不好种、投入没收成。要想种出高品质的草莓,关键在于育种育苗。”潘亚辉说。

潘亚辉坚定地认为,种植技术和草莓苗的质量直接影响草莓产量和果品质量。让他庆幸的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实现了从种苗到果品的闭环发展,多出的种苗还能供应给周边村民。

为了更多人的诗和远方

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的潘亚辉,在自己的农场中设计了不少好用的自动化器械。

连栋大棚基地的有轨电车、大棚内空中轻轨的运用,让草莓运输实现了全程红外线控制,所有大棚的顶部和下部的通风设备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他将看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变成要素可控的工厂化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大量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们去外地学习,别人都是在大棚里参观,潘亚辉常常一个人爬到大棚顶上研究。”跟他一起去外地学习的芦蒿种植大户孙鹏程说。如今,潘亚辉是灌云远近闻名的“草莓哥”,人们都知道他种的草莓好吃,这得益于他爱动脑、勤动手,他的许多自动化设计在大棚种植户中很受欢迎,帮大家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扭亏为盈后,可以允许自己休息一下,但不能停滞不前;可以庆祝自己的成功,但仍需要不断进取。”这是潘亚辉对自己的要求。

“去年我们种出的黑珍珠草莓,在高端市场销售,售价高达58元一颗,精品农业的市场前景还是很可观的。”在潘亚辉看来,愿意从事农业的人要有心气儿,特别是要能熬得住,如果他当初心情浮躁,可能也就没有现在的成绩了。

“我自己种植了几十亩地的大豆,大豆在榨油的时候,会刻意给豆粕留存10%左右的含油量,这样的豆粕用来沤肥更有营养,种出的草莓不仅口感更好,外观上也更有光泽。”去年,潘亚辉种出的草莓成功被生鲜巨头“盒马”看上,不仅销路打开了,价格也上去了。

农业苦,战线长,但是追梦的潘亚辉把很多工业化的思维模式运用到农业种植中,把农场经营得越来越好,他相信,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未来农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他的草莓事业会越来越红火,他的农场也将承载起更多人的诗和远方。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