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共赏中秋月 畅叙佳节情


明月照古今,天涯共此时。中秋,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美好寓意的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跨越国界,成为世界人民共赏的文化瑰宝。

  在异国他乡,中国人怀揣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当地友人共度佳节,让中秋的韵味在异国他乡绽放光彩。

  在中国的外国人,则被这独特的中国节日氛围所吸引,体验着中秋的传统习俗,在交流与互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情谊。

  中秋,已然成为一座文化的桥梁,跨越国界,让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本报推出“共赏中秋月  畅叙佳节情”专题报道,深情讲述在外国的连云港人和在连云港的外国人的中秋感受及生活。

印度留学生吴彤

在港城感受“海上生明月”

(□ 武娜 戚跃潇 张杨)坐在在海一方的沙滩上,对着大海,坐等明月升起,来自印度的留学生Aishwarya(中文名:吴彤)高兴地用手指做了一个“心”的手势,身旁的四名留学生也跟着比划起来,他们笑着用手机记录下中秋赏月的情景。

  “月饼很好吃,月亮也很圆。”中秋当天,印度留学生吴彤和她的朋友们一起来到连云港海边游玩。“中国有句古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看海上升起的月亮,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很有意思。”吴彤边赏月边和小伙伴们说。

  这是一群来自印度的海外留学生,他们目前就读于徐州医科大学,今年6月份来到连云港市立东方医院实习。中秋节,他们所实习的医院放假,几人商量好趁着节假日一起来到海边,感受中国传统节日。

“很高兴在连云港求学期间有这样的机会接触中华文化,虽然在中国两年多时间了,但这是我第一次过中秋节,我相信这种希望和家人朋友时常团聚的节日愿望是全世界共通的。”吴彤告诉笔者。

  “我知道中秋有看花灯、吃月饼的习俗,我前几天做了一盏兔子形状的花灯。”说起中秋习俗,吴彤笑着告诉笔者。不久前,连云区墟沟街道东园社区开展“浓情八方来 福伴中秋圆”主题活动,邀请他们和幼儿园儿童一起制作花灯、冰皮月饼,感受中国传统节日,喜迎中秋佳节。她的朋友Harini Vell Selvakumar(中文名:张宁)也热情地向笔者展示她的作品。与吴彤做的花灯不同,她做的是一个冰皮月饼。她说:“我是第一次做冰皮绿豆沙月饼,非常好吃,这项中国传统民俗让我感觉十分有趣。”

  为了让来自他国的学子们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市立东方医院还为他们举办了“异乡共明月 中秋情更浓”中秋茶话会活动。在会上,医院党委书记姜立学向留学生们送去节日问候,并为他们准备了中秋月饼,留学生们一边吃着各种口味的月饼,一边热情地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深刻感受到中国的家庭观念和文化传统,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尼日利亚留学生爱米尔

“悟空老家”欢度中秋

      (□ 魏吉珂 王雅萱) 中秋佳节,明月高悬,在江苏海洋大学留学的爱米尔在连云港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中秋节。

  爱米尔来自尼日利亚,目前在江苏海洋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读研究生。这是他在港城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节日期间,他参加了海州区中秋焰火文艺晚会,观看了校内Polestar音乐社团举办的精彩音乐会,与在校留学生一起制作手工月饼,向远方的家人表达祝福与思念,这个中秋对他来说格外难忘。

     “焰火是节目的一部分,让传统的歌舞、魔术等表演变得更加有意思了。”9月14日晚,海州区在月牙岛举办中秋焰火文艺晚会,爱米尔和众多朋友一起前往观看。当绚烂多彩的焰火在夜空中绽放,那璀璨的光芒映照在爱米尔兴奋的脸庞上。他被这如梦如幻的场景深深震撼,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之中。爱米尔告诉笔者,晚会现场有演员穿着《黑神话:悟空》中的铠甲巡游,许多观众被会场的悟空吸引。在国外,《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十分火热,最近,爱米尔经常用“悟空老家”向尼日利亚的亲友介绍连云港。

  除了观看焰火晚会,爱米尔还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留学生制作手工月饼活动。在制作月饼的过程中,他认真地学习着每一个步骤,从揉面团到包馅料,再到将月饼压制成型。尽管手法略显生疏,爱米尔热情不减。当一个个带着自己心血的月饼新鲜出炉时,他的心中满是成就感。爱米尔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那香甜的滋味仿佛渗透到了心底。活动后,大家一起玩击鼓传花、玉兔套圈、诗韵传情等富有中秋特色的小游戏,并在夜晚共赏花灯,爱米尔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习俗的独特魅力。

  爱米尔告诉笔者,尼日利亚没有中秋节,而他的家人却有过中秋的习惯。原来,爱米尔小时候就跟随父母一起来到了中国。今年中秋,爱米尔的姐姐、妹妹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家中与父母团聚,爱米尔通过视频电话与家人们分享自己在连云港过节的趣事,屏幕两端,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这个中秋节,爱米尔在连云港体验了丰富的活动,感受了传统习俗的韵味,也传递了亲情的温暖。他的中秋故事成为这个节日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美好画面。

港城洋媳妇金韩星

在连云港拥抱幸福

      (□ 伏广进 王祉云 杨鲁娜)“这个中秋,公婆准备了美味的团圆大餐,我和宝宝都很期待,又可以大快朵颐啦!”9月17日中秋当天,港城洋媳妇金韩星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说道。

  今年33岁的金韩星出生于韩国釜山。八九年前,港城小伙王少卿到韩国旅行,在当地一家服装店采购时,对店主金韩星一见钟情。当时她觉得这个中国小伙很有礼貌,也很帅气。交往一年多,二人感情不断升温。2017年,金韩星决定追随男方来到中国连云港,两人举行了婚礼。

  婚后,为了适应新环境,金韩星从零开始,刻苦学习中文,一有机会就和港城的亲朋好友交流,还经常外出逛街旅游,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细节与精髓,很快就适应了国内的生活。与此同时,这个好强的女生还在港城做起了韩国女装生意,至今有七年之久。闲暇时,她还喜欢在抖音平台和微信朋友圈等分享穿搭技巧和发型设计、美食等信息,收获了一批港城粉丝的喜爱。

  去年,金韩星和丈夫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为幸福的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欢乐。“真的是有了孩子,才知道当妈妈的不容易。平时中国的爸爸妈妈照顾特别多,很辛苦,很感谢他们!”金韩星说,中秋就是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因此他们一家三口决定在港城陪中国的父母一起过节。这个中秋,宝宝刚满周岁,小家伙很可爱,也让一家子的氛围比以往更温馨亲密……晚饭后,丈夫王少卿打算带上妻子金韩星和宝宝到附近公园赏月,让妻子通过视频连线让韩国的亲人也感受一下中国的中秋氛围。

  “过节最重要的就是陪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美食,赏明月,共叙天伦之乐,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更美好!”金韩星说道。谈到未来,她表示,不论将来身处何地,她希望自己的家人们都幸福、平安、健康,这便是她最大的心愿。

俄罗斯核电专家林海龙

“混搭”美食品味中国节

        (□ 朱迅 刘茜文 孙晨晨)俄罗斯红肠、大列巴,中国月饼、中国茶……在核电俄罗斯专家林海龙家客厅的餐桌上摆满了中秋的食物,其中不仅有俄罗斯的特色美食,也有中国的传统餐饮。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过节的喜悦。

  “这个五仁馅的月饼很好吃,是我们最喜欢的月饼。”林海龙说。林海龙目前就职于江苏核电有限公司行政管理处,因为对汉语有着深厚的兴趣,他在大学便选择了东方学专业,由此与中国正式结缘。

  “吃完月饼,你们再尝尝这个红肠配大列巴,这是我们俄罗斯的特色食物。”林海龙边说边将一块大列巴搭配着两三片红肠递给笔者,“这个红肠是同事从俄罗斯带来的,大列巴则是从当地超市购买的。”混搭的食物承载着同一种“月圆之情”。

  林海龙的朋友Kirill和Valerii,则利用这个假期游览了连云港的自然风光。“连云港的海边很美,趁着假期正好和朋友们一起去放松下心情。”他们用俄语说。热衷美食的Kirill还向我们询问哪里可以吃到地道的连云港美食。

  林海龙家中的一面照片墙吸引了笔者的注意,这上面贴满了他自己、家人和朋友的照片。“我很想念家乡和家人们,但在中国过中秋我也不觉得孤单,因为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感到很温暖。”林海龙感慨,在中国,在港城,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和“朋友圈”。

  虽然语言不通,但那份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在月光下,我们与林海龙一行互道祝福、挥手告别,希望这份中俄情谊延绵不断、月明千里。


旅居科威特的连云港籍侨领李振

用心用情促进中科友好交流

        (□ 伏广进 徐妍)又是一年中秋,又到团圆时。千百年来,这一天始终是中华儿女的情感归依,而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思念与月圆人团圆的期盼,更是融在血液之中,挥之不去。

  “父母年纪越大,就越感到中秋的重要。对我来说,中秋最大的幸福就是和父母家人一起度过。”中秋当日,旅居科威特二十余年的李振说。不过今年,他和妻子因工作需要留在科威特过节。“我们特地买了月饼,打算中秋当晚品尝,并通过视频和国内的父母、子女分享这份快乐。”李振说道。

  今年59岁的李振,是科威特华人华侨联合会副会长。1999年8月底,精通阿拉伯语的他以翻译的身份被派遣至科威特工作。在那里,李振和妻子每天忙于工作,只有在闲暇时用电话、视频与父母、子女交流。“小时候就盼着过中秋,全家人欢乐团聚,吃月饼、赏明月,开心快乐,胜似过年!”自旅居海外后,和无数华侨华人一样,李振和妻子最难熬的,正是过年过节想家的时候。

  “在海外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想为家乡做点事情。”作为连云港籍侨领的李振,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为家乡发展做好服务工作,热爱家乡的他一直不遗余力向科威特宣传中国文化,宣传家乡的变化,让更多阿拉伯友人了解中国、了解连云港。今年7月,李振还牵线搭桥在赣榆区促成一个合作协议,成立一家注册资金300万美金的中科合作食品公司,将自己家乡丰富的农副食品引入中东,让中东人品尝到地地道道的中国美食,这不仅加强了中科两国之间的友谊和民间往来,也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出了一份力。

  这个9月,科威特华人华侨联合会和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还将联合举行“庆国庆迎中秋”联欢晚会,目前晚会在紧锣密鼓排练当中。“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活动将侨胞们团结起来,将他们的力量凝聚起来,更好地为祖国家乡建设服务。”李振表示,欢迎更多科威特友人到家乡连云港走一走、看一看,去投资兴业,共谋发展,也欢迎家乡人来科威特考察交流,共同谱写中科交流的友好华章。


旅居德国的港城人桂媛媛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家人

     (□ 徐黎一)“妈妈,给我装好月饼,我要带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好的,宝贝。月饼已经装在你的小书包里,放心吧。”这是德国柏林时间9月17日上午8时许,远在德国迪堡、出生于港城的桂媛媛送小儿子上幼儿园前的对话。

  由于今年中秋节当天是工作日,虽然家人都要上学上班,没办法跟国内一样放假吃团圆饭,可机灵的小儿子早早就跟桂媛媛订好了月饼,要带去给班里德国的小朋友品尝,让他们知道这个来自中国的特色美食。

  桂媛媛是个80后,在国内读完大学后到德国继续读书深造。十多年前因工作关系留在了德国,现在一家人定居德国迪堡,还有了2个可爱的孩子。虽然日常工作繁忙,但是桂媛媛和很多80后一样非常注重传统节日,也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滋养生活在海外的家人。除了跟德国孩子一样正常上学外,桂媛媛还给2个孩子报了华文学校,一到周末就去学习中文。也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影响,孩子们一到暑假就想回中国探亲、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们家老大还参加了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山西集结营活动,跟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师生一起,用十天的时间考察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地,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桂媛媛说。

  大概半个多月前,迪堡当地的亚洲超市就开始销售月饼了。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种苏式、广式的月饼,身在异乡的桂媛媛感受到了一丝节日的温馨。“我们在连云港的时候,过节都要买菱角、花生这些煮一煮,还有螃蟹也是必上餐桌的。一家人吃完团圆宴就会去户外的公园里赏月或者看中秋晚会。”桂媛媛回忆道。今年,迪堡华文学校的老师提前从国内采购了一批传统灯笼的零配件,让孩子们在节日前聚在一起,通过制作传统灯笼来体验和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奶奶,你看这是我做的小兔子灯笼,好看吗?灯笼上除了小兔子,还有圆圆的月亮。对了,我还新学会了一首关于月亮的古诗。暑假回国我背给您听啊。”考虑到德国和中国的时差,桂媛媛一家在德国当地时间9月16日专门给国内的家人打视频电话,畅叙思念之情……

  那一刻,虽有6小时的时差,但中秋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让相隔近万里的亲人们紧紧相拥在了一起。

在伦敦工作的港城人张含异

乡共明月中秋情更浓

        (□ 庄婷婷 郑非凡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在国人心中,是仅次于春节的“团圆节”,在外奔波忙碌的人,总想着能赶在月圆时回到家中,吃一顿父母亲手做的饭,再趁着月色尝块月饼。自从到英国学习和工作后,张含就再也没有在国内过中秋节。尽管身在他乡,她和朋友们还是将中秋节过出了仪式感。

  今年26岁的张含是土生土长的港城人,本科毕业便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攻读商科硕士,而后留在伦敦工作。“小时候,每年中秋节都是和家人一起过的,还有奶奶亲手烙的糖饼和口味多样的月饼。当时没觉得什么,出国后才发现能和家人一起过节是多么珍贵。记得在英国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对着月亮哭了。虽然我已经适应了这边的节奏,但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总会和朋友相约逛逛中国城,再一起吃顿中餐,满足中国胃的同时也缓解一下思乡之情。”

  今年中秋节恰逢工作日,伦敦中国城提前几天已经布置一新,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中秋元素,灯笼高挂,彩旗在牌楼前翩跹,沿街商家的现烤月饼香味四溢,过节闲逛的华人与匆忙赶路的老外对比鲜明。“我们专门在中秋前夕来中国城看舞狮表演,画幅中的嫦娥奔月也顺带把我的心带回了老家。”张含说。

  趁着绵绵细雨停歇的间隙,张含逛了华人商铺,买了莲蓉和豆沙两种口味的月饼。“以前并不喜欢吃月饼,但到了国外,中秋节必须要吃块月饼,这是仪式感。”

  回到住处,张含和朋友张罗着包起了饺子。在英国的几年,张含已经从厨房小白进化到“中华小厨王”,简单的中餐信手拈来。“记得当年和同学第一次自己动手包饺子,因为欠缺经验,饺子包得不成形不说,因为缺少调料,连味儿都很奇怪。这几年锻炼出来了,但是仍然很想念梭子蟹、沙光鱼、凉粉和娃娃鱼,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

  吃完饭,张含和家人视频聊天。“平常上班忙,和家里都是简单文字报个平安,好久没和父母通话了,借着中秋节聊了好久,看到家人平安开心,我在这边心里也踏实。”张含最大的心愿就是家人健康和睦,相信这也是所有异乡客埋藏心底的希冀,“其实在英国的这几年,有的时候会觉得融不进本地的文化,也会时常想家,但每每听到家人的声音,照着母亲的菜谱做一道常吃的家乡菜,心头的思念就会略微缓解。”隔海遥望,手机屏幕两端,连接着港城人的亲情、祝福与绵延不尽的乡情,也在月圆夜让这份团聚之意愈发浓烈。


马来西亚的港城创业者李中平

中秋味道始终在心

        (□ 张灿)中秋节到来,马来西亚同样是欢度节日的热闹氛围,商店里挂着灯笼装饰,朋友同事之间互赠月饼。

  李中平是生活在马来西亚的灌云人,26年前他离开祖国到马来西亚开始创业,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化和旅游行业,承办展览和会议,促进两国文化和旅游的交流联通。如今,他已经在这里定居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由于工作原因他也经常往返于中国与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占比将近23%,当地华人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习俗,也有着庆祝中秋的传统。”李中平说。在他的公司内,他也为同事们准备了各种月饼,供午休时间品尝。同事们在工作之余一起喝着茶,吃着月饼,说着中秋节的祝福。由于制作流程和使用原材料不同,马来西亚的月饼与国内月饼口味不同,李中平虽然已经习惯马来西亚的食物,但他对祖国美食的味道依旧念念不忘,“我十分喜欢国内那种带杏仁和青红丝的老式五仁月饼,之前回国还特意带了国内的月饼回马来西亚。”李中平说。

  中秋节在马来西亚并不是公共假期,但是这个节日对华人依然十分重要。“华人社区有许多舞狮团体和协会,中秋节的夜晚,他们会在街上表演舞龙和舞狮,庆祝节日。今年中秋节,我也准备和家人度过,晚上吃上一顿团圆饭,夜晚一起赏月。”李中平说。

  为了加深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李中平还创办了马来西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PUCM),联合会的成员主要是在马来西亚投资创业的中国企业家。中秋节前,协会成员们经常聚餐聊天,庆祝中秋节的到来。9月13日,李中平收到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的邀请,参加国庆招待会。“在招待会上,我们吃到了中国传统的月饼,能够在马来西亚被祖国邀请招待,这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李中平说。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