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春梅 张奥 殷开军)“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好,我身后就是柴米河大闸蟹养殖基地,所有的大闸蟹都是顺丰发货,每天晚上7点之前下单,都能在第二天收到鲜活的大闸蟹……”在灌南县孟兴庄镇白皂村,养殖大户胡晨曦正在养殖塘口进行现场直播,销售自家养殖的大闸蟹。
一只只青壳、白肚、金爪的大闸蟹被捞出水,它们不停地吐着泡泡,挥舞着蟹钳,一副生猛模样。这些大闸蟹之所以能卖出好价钱,与胡晨曦密不可分。
灌南县地处沂沭泗河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白皂村紧靠历史悠久的柴米河,柴米河水清澈甘甜,是灌南县的优质水源地之一。静静流淌的柴米河,滋养着两岸的村民。
时间倒回2015年,当时有着螃蟹养殖技术的黄启道夫妻俩看中了这个地方,将村里一处占地几十亩的废池塘进行改造后养殖螃蟹,当年就喜获丰收。在新安镇养殖螃蟹多年的村民周磊见状,当即找到时任村党总支书记的胡晨曦,提出自己也想回村养殖大闸蟹的想法。
为了更好地服务养殖户,胡晨曦组建了合作社,又号召白皂村几个大户流转了900多亩水面,自己也尝试养殖,一起扩大规模。
“刚开始,全部采用低密度普通养殖方法,后来慢慢摸索发展高密度精养,从引水、种草、增氧设备等多方面增加投入。技术越来越好,养殖的大闸蟹不仅个头越来越大,质量也越来越好,销往市场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3年时间,白皂村的大闸蟹养殖水面扩大到了2000多亩,说起大闸蟹,胡晨曦滔滔不绝,她深知只有做强品牌,才能带来更大效益。通过几年的努力,胡晨曦为村里大闸蟹注册了“柴米河”商标,所有的大闸蟹都能带着“身份”进入市场,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迅速叫响周边市场。
养殖大闸蟹不仅让村里的大户赚得盆满钵满,也给村里的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村里有100多名留守劳动力在大闸蟹养殖基地务工,每个月工资都在3000到4000元。螃蟹销售旺季时,用工量更大,每天需要300多人前来帮忙,每人每天都有80元的收入。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产业振兴,没有产业留不住年轻人,谈何发展。”在村里工作多年,胡晨曦太了解农村了,她全身心扑在壮大柴米河螃蟹养殖上,2022年主动退出,不再担任村里职务。
“现在我在白皂村自己养殖了120多亩,跟别人合作了230亩,另外在三口镇又养殖了260亩。”每天胡晨曦的工作量都安排到“顶格”。
螃蟹养殖中,天气始终是胡晨曦最在意的事,每天必看天气预报,因为高温、强降水、低气压、大风、低温等不利气象条件,都会对螃蟹养殖有所影响。
“今年夏天,持续开启‘高温模式’,稍不注意就会导致大闸蟹死亡。”那段时间,胡晨曦从早到晚在几个养殖基地忙碌,不仅瘦了,人也晒黑了不少。但她说“累并快乐着”。
柴米河流域的大闸蟹因为口感好,所以老客户特别多,螃蟹开捕后,线上线下订单不断。
“往年螃蟹卖到这个时候就快结束了,但是今年我进行了模式创新,六七月份的时候又下了几批蟹苗,今年养殖的螃蟹能一直卖到春节。”胡晨曦说,每天虽忙忙碌碌,但心里很开心。
“其实我最开心的不是自己赚了多少钱,看着大家在这个产业上都能赚到钱,带动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有钱赚,一起实现乡村振兴,让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当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天际,倒映在波光粼粼的养殖水面上,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宁静。看着眼前的美好,胡晨曦一直在勾画未来的发展路径。
“现在提起白皂村,很多人都知道大闸蟹,其实我们的羊肉汤更有历史,我想把这乡土文章做大,留住乡愁。”柴米河螃蟹的品牌效应算是成功打出去了,有着地方口碑的老白皂羊肉汤,又成为胡晨曦的牵挂。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