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徐进:做照亮弱势群体的一束光

​全省率先免费为流浪乞讨人员检测DNA,并实现全省首例比对成功案例;市康复医院异地重建投入使用;全市首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连康之家”正式运行……在这些弱势群体受益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市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徐进。就在不久前,他获评“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


  徐进出生于1975年,是一名退役军人。在原北京军区联勤八分部服役12年后,他回到家乡连云港,一直在民政系统工作。他工作履职尽责、勇于创新,先后被评为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市民政工作先进个人、市“模范退役军人”等。


  为流浪乞讨人员点亮回家的希望


  2015年,徐进担任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主持工作)。


  救助管理站主要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露宿人员实行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简而言之,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家人。


  救助站寻亲不仅要有一腔热血,更需要找对方法。


  为进一步加大寻亲力度,徐进带领救助站和社会组织合作,改变唱独角戏局面,有效解决救助站人少事多困境,构建起大救助网络。


  一些流浪乞讨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提供相关信息。徐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帮助他们早日找到亲人,徐进怀揣着为流浪乞讨人员免费DNA检测的请示文件跑遍相关部门,终于在全省率先免费为流浪乞讨人员检测DNA,并实现全省首例比对成功案例,被新华社《我国社区治理“四大创新”夯实“幸福中国”基石》采用。徐进还成功救助赣榆区流浪女童,并多方协调找到其云南的生父,被新华日报等近500家国内媒体报道。

克服困难推动康复医院异地新建


  2017年,市康复医院异地重建,不久后徐进担任院长。当时,新院建设困难重重,一方面,因拆迁导致老年公寓停止运营,部分老人不愿意分流安置;另一方面,建设资金到位迟缓。


  面对困难,徐进没有打退堂鼓。他一对一和老人做思想工作,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拆迁的意义,并帮助老人找好他们满意的安置点,这才让老人们心甘情愿地同意被安置。


  一次下过大雨之后,老院区低洼处积水肆虐,徐进看到职工们挽着裤脚,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过院前的“水域”来上班,心里很不是滋味。“哪怕是身上掉下来几块肉,也要尽快让职工和病人住上新楼。”徐进暗下决心。


  为了推进建设资金到位,徐进赴相关单位多轮谈判。大年三十那天,徐进陪着相关工作人员通宵加班到次日凌晨,推动8457万元拆迁款顺利到账。他还和相关部门一起争取到上级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新院区项目建设。


  资金到位了,新院建设也马力全开。


  徐进团结带动发挥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集体智慧,提前3个月完成投资2.42亿元、建设面积3.7万平方米新院区建设任务,并安全实现整体搬迁。迁建项目被评为全市十大民生工程。


  新院建成后,为推动医院标准化建设,徐进将护理标准化作为突破口和一把手工程,亲自参与一线工作并带队参加省验收组答辩。仅两年时间,市康复医院护理管理标准化由试点单位被评为全省标准化示范单位。


  为精神障碍患者打造社区康复服务点


  因为工作原因,徐进接触到一些因为经济原因无法持续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这让他深刻意识到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康复方面的迫切需要。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他联合民政、残联、社区等多方力量,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工作,全市首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连康之家”正式运行,63名精神障碍患者得到精准服务。


  徐进还注重服务点的创新性发展,他鼓励医护人员积极探索新的康复方法和技术,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他带头为全市12家创建单位授课、提供技术支持,带队深入创建单位进行督查督促整改,有效提升了410名康复期精神障碍患者服务质量。


“连康之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它不仅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康复环境,还为他们带去了光明和希望,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精神障碍社区服务点是介于医院和家庭的桥梁,通过开展各种康复服务,帮助他们由医院过渡到社区、由住院转为居家生活,由完全依赖的生活模式转为逐渐独立的生活方式,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徐进自豪地说。​(□ 庄婷婷 孙晨晨 张梦岩)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