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婷婷 王紫 王浩宇 孙雅文)潮起海州湾,筑梦新港城。
今年是连云港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与港城共成长,市总工会也走过了砥砺奋进的光荣岁月。回望来路,不改初心,市总工会始终牢记使命,牢牢把握工会工作总基调,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弘扬伟大劳动精神,汇聚创新创造力量,工会工作在建设中成长,在开拓中前行,在改革中壮大。
在港城40年发展的过程中,奏响着一曲曲工人阶级爱拼敢赢、奋勇争先的宏伟赞歌,也跳跃着各行各业劳动者求索创新、锐意进取的亮丽音符。他们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见证了连云港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年来的巨大变化,也用自己的双手诠释着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
徐海 点亮夜空的“路灯卫士”
如果说四通八达的道路是城市的一条条血管,那么城市照明就像是为夜晚的城市披上的一件绚丽外衣,照亮城市的繁荣。作为一名“路灯卫士”,市城建控股集团星辰照明有限公司劳模党支部书记、安装养护二所副所长,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海,见证了港城城市照明的发展,看着大街小巷的灯光越来越璀璨。
1979年连云港市路灯管理所成立,那个时候全市路灯总盏数为1214盏,路灯线路长35公里。路灯光源除少量采用汞灯外,大部分还是白炽灯,借用供电线杆同杆架设。当时,工作条件、办公环境相当艰苦,路灯维修设备简陋,工人们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巡查修灯,维修路灯时用踩板、脚扣爬上电杆作业。
1998年,23岁的徐海脱下戎装,穿上工装,投身市区路灯建设、维护行业,一干就是26年。全市3000多公里的线路、400多个配电箱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从路灯安装、更换、清洗、维护,到配电箱设计、设备改造,在徐海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全市6万盏路灯亮灯率99%、设施完好率95%。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工作条件、办公环境和以前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从以前的平板车到现在的升降车,安装路灯也不用人扛了,直接用吊车起吊。路灯亮熄控制也从以前人工推拉闸刀到现在的时控和光控。”徐海说。
2003年,随着市政道路的建设,我市路灯事业发展速度加快,只要路修到哪里,路灯就亮到哪里。徐海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新建的西大堤路灯工程,全长7000余米,是当时全国最长的拦海大堤。
走进徐海劳模工作室,一排各个时期的路灯展示分外引人注意。“你看,这是2012年,我市开始实施城市家具改造,全市路灯也变成统一色系、统一风格。到2018年,全市路灯达6万余盏,不仅在数量上,在光源、灯型品种、材料和控制手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飞跃。路灯光源由原来的照度差、寿命短的普通白炽灯、汞灯、钠灯发展到现在的LED灯,路灯杆由绝大多数借用供电杆、自立水泥杆发展到现在普遍采用金属杆。现在,路灯的亮熄控制手段也从手控、时控、光控变成了三遥控制。”徐海如数家珍。
2012年,我市开始实施城市家具改造,这项工程始建于BRT1号线全线改造,将我市路灯建设推向了高峰,完成全套城市家具建设,城市家具覆盖率达80%,具有鲜明海滨特色和浓郁地域文化内涵的连云港城市家具标准化建设已快步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全市路灯也改建为现如今的统一色系、统一风格。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有很多功能的路灯开始出现,这些路灯不仅仅起到照明作用,有的还有Wi-Fi功能,还有的可以喷出水雾给城市除尘降温。
“这个叫‘智慧路灯’,近几年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智慧路灯’登上了路灯发展的舞台,这种路灯具有根据车流量自动调节亮度、故障主动报警、灯具线缆防盗、远程抄表等功能。将来,杆件上还将搭载LED智慧照明、汽车充电桩、免费Wi-Fi、4G基站等智慧功能模块,在为市民提供优质照明的基础上,加大城市服务供给,极大地提升市民生活的便捷程度。”徐海介绍。
王刚 见证港城住房建设提速提质
在连云港路灯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住房建设也接连提速。1998年,随着国务院颁布23号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26年来,房地产事业也从简单粗暴的野蛮生长走向更加成熟和健康。连云港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刚见证了这一变化。
2009年,王刚从南京回到家乡连云港,加入到港城城市建设当中。“选择回到家乡,首先是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连云港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步伐加快,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职业前景。其次是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点自己的力量。连云港是我成长的地方,有着熟悉的环境、亲人和朋友,这种归属感,促使我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最后,回到连云港可以更好地兼顾家庭和工作,与大城市相比,当时连云港的房价、物价及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可以离父母、家人更近。而且我一直觉得连云港是一个天然福地,有着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资源。”王刚说。
回到家乡后,王刚接手的第一个工程是凤舞铭居小区项目,项目位于凤凰新城片区,学院路与凤舞路交叉口,王刚主要负责该项目的现场安全、质量和进度管理。
“当时建筑施工标准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像如今这样全面和深入。当时主要遵循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建筑规范和标准。随着时间推移,相关标准规范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同时连云港市的建筑施工行业标准以及集团公司的企业标准也在不断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各项目上也在不断探索和借鉴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王刚介绍。
除了凤舞铭居项目,王刚还先后负责剑桥星城二期项目、金海福邸项目等大型房地产小区工程,这些项目也获得许多荣誉,包括“市优质结构工程”和“玉女峰杯”优质工程奖等等。
在王刚看来,房地产小区项目想要获得各类荣誉,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工匠精神,通过对原材料的选择,样板先行,落实‘三检’制度等质量控制措施,切实保障工程质量。二是团队精神,大型工程项目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和众多参与单位,只有各方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才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三是创新精神,积极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和理念并且与施工现场相结合,敢于尝试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拼搏精神,大型工程建设周期长、任务重、难度大,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全力以赴打造港城人民心中的优质工程、放心工程。”
邱永洁 建设连云新城 承载蓝色梦想
房地产建设开发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而城市建设的方向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2005年是连云新城的建设元年,作为连云港承载国家战略机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的核心区,连云新城被寄予厚望。作为连云新城建设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连云港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永洁在这里工作了14年。
2010年,邱永洁开始参与连云新城建设工作。14年来,他和同事每天都与波涛、淤泥、砂石打交道,先后完成了连云新城11.5公里的海堤近远期工程、分三期完成填海面积17600余亩、新建两座挡潮闸,完成8平方公里的商务中心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商务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28万平方米;建成海州湾会议中心、美食水岸、海鸥广场、“一带一路”大数据园等商业配套设施80万平方米;完善苏州外国语学校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内主要道路桥梁工程。
在连云新城建设发展过程中,邱永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填海工程。“当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因工程量难以确定,为了使每一分钱都花得明白,公司所有人包括驾驶员都到工地值班,给运石料的卡车过磅、现场验收石料,工作36个小时才能回家休息一晚。我每天驾驶着吉普车接送员工到工地上下班,晚上11点左右再给工地现场员工送吃的。有时候车抛锚了,我们就步行几公里把饭送到堤头给员工吃,如果饭菜冷了,就放在推土机的发动机上焐一焐。夜里,员工们一边认真地核验石料磅单、规格,一边与海边又大又疯狂的蚊子打‘游击战’。白天,他们困得实在睁不开眼睛,轮班结束就钻进面包车内呼呼大睡,当时车内温度被太阳烤得高达50多度。就是这样拼命苦干,我们原计划6个月完成的项目,只用了4个多月就完成了。欣慰的是,这样的拼搏成就了一支有坚定政治信念和远大理想的的青年突击队。这个团队基本上都是80后,包括我自己也是,我们把艰难困苦踩在脚下,把波涛汹涌的海面变成了建设新城的‘黄金海岸’。”
海州湾隧道建设同样令邱永洁难忘。海州湾隧道是海滨大道唯一的隧道,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工程。前期支护桩施工基本在冬季进行,冬季气温较低,除桩基施工外,其余结构混凝土基本不能施工,因此下穿隧道桩基必须在春节前完成,尽早为下一道工序施工提供工作面。“我记得,为确保春节前完成796根灌注桩和11.9万方搅拌桩的施工,我们项目组采取多种措施挽留桩基施工人员,安排专车接送上下班、为民工购买回家车票并安排大巴车接送等,挽留施工队伍。最后一根灌注桩在农历腊月二十九上午浇筑完成。同时,在工程进入关键时期,公司主要领导每天晚上驻点工地,督查项目工程进度,每天晚上10点送红烧肉、茶叶蛋给一线的施工人员加餐,用亲情和温情感动一线施工人。最终仅仅用八个月,海州湾隧道通车了,提前一年多。”
连云新城承载着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和连云港市“后发先至”的蓝色梦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连云新城的建设者之一,邱永洁表示,将始终以一往无前劲头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全部的激情、智慧和力量投身于连云新城的建设大潮之中,全力将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区的宏伟蓝图变成广大群众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为连云新城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贡献力量。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