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婷婷 王紫 王浩宇 焦薇圩 孙雅文)潮起海州湾,筑梦新港城。
今年是连云港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与港城共成长,市总工会也走过了砥砺奋进的光荣岁月。回望来路,不改初心,市总工会始终牢记使命,牢牢把握工会工作总基调,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弘扬伟大劳动精神,汇聚创新创造力量,工会工作在建设中成长,在开拓中前行,在改革中壮大。
在港城40年发展的过程中,奏响着一曲曲工人阶级爱拼敢赢、奋勇争先的宏伟赞歌,也跳跃着各行各业劳动者求索创新、锐意进取的亮丽音符。他们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见证了连云港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年来的巨大变化,也用自己的双手诠释着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
尚涛
守住管好“百姓粮仓”
粮库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有力支持。新海粮库始建于1955年,是我市规模最大的地方国有粮库,具备中央、省、市三级储备粮承储资格,也是黄淮海地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和物流中心。2022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连云港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负责人,江苏省劳动模范尚涛对新海粮库的发展史了如指掌。
“新海粮库主要负责市级政府储备粮、中央托市粮及部分省级政府储备粮等政策性粮食的收购、储存、轮换等经营管理业务,以及市级政府成品粮油储备的运作业务,是政府调控地方粮食市场、保证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尚涛说。
新海粮库始建于1955年,建库初期,只有七八个露天囤,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业务的需要,逐渐建成了苏式仓、房式仓及现在的高大平房仓。建库初期,装粮靠锨、扛粮靠肩,保粮主要靠太阳晒、人工翻,保管用具仅有木锨、平车、笆斗、跳板、草席等。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新海粮库大力探索“低温、低水、低氧、低杂”等保粮方法,逐步采用了粮情检测、环流熏蒸、机械通风、低温储粮、数字粮库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绿色高效、节能减排新材料,现在已经迈入了智能化管理储粮的新阶段。
除了储存、轮换任务,稳定粮食库存规模,还要推进公司经济增长,尚涛认为最重要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新海粮库通过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完善储粮管理制度、推进精细化管理来提升粮食管理的水平,推动粮库提质增效。新海粮库除了政策性粮食管理,重点突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方面,依据“一规定、两守则”、《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各级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更新完善管理制度、风险内控手册、工作流程图,把储粮“一符四无、三专四落实”贯穿在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管理创新方面,新海粮库大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了公司管理层到保管员四级保粮责任制,健全查仓制度、粮情报备制度、粮情分析会制度,新海粮库的精细化管理案例得到省粮食储备局和无锡储备局的认可,入选《江苏省现代化粮库建设指南和管理导则》(试行)管理应用案例。
2022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连云港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新建粮库项目于2023年10月16日正式开工建设,这既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服务种粮农户的重要民生工程。建设前期,临时道路建设涉及征用周边的农用地,协调过程中有农户存在抵触情绪等情况。尚涛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联系属地党委、政府,组织镇村两级干部联动聚力,合力攻坚克难,使征地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后期在整体推进过程中,每次遇到堵点、难题,他都全力以赴,想方设法解决。目前,项目正在推进收尾及验收工作。
“库安则粮安,粮安则国家安。”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新海粮库作为全市规模最大地方国有粮库,为全市粮食供应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一名国有粮食企业负责人,尚涛深感责任重大。他认为,要坚持党建引领,增添发展内涵,传承“四无”粮仓精神,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坚守初心,传承粮食人“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以实干和担当守护大国粮仓,以忠诚和使命捍卫粮食安全。“未来我们将继续从难点入手,向短板发力,落实粮食轮换机制改革,搭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动粮食仓储管理水平提升,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发展安全观,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为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作出新贡献。”他说。
陈锐 立足岗位发光发热
忠于职守,才能锤炼过硬本领。作为农商控股集团设备管理部主任、市劳动模范,陈锐每天如一颗螺丝钉般牢牢地扎根在机修车间,与库里的各种设备亲密接触。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运行,每一台设备的正常运转都至关重要。
“作为国企职工,忠于职守本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只有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公司的生产才有坚实的保障,这种使命感让我充满动力。我更多体会到的是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始终鞭策着我要做到更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陈锐说。
库里的环境与外界有很大区别。在这样的环境下对设备进行巡检维修,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夏季收购期间,作业现场的温度能达到40多度。
“我的工作基本是在室外,既晒又热,稍微干一会,很快衣服都湿透了。但是为了防止因为湿热、落灰等因素导致输送等设备电机异常发热、散热不畅,影响正常装卸车,我们也要克服困难。每次巡检时,我们都要对电机进行仔细检查,及时清理电机周围的灰尘和杂物,确保通风降温。每逢夏收和秋收季,正是使用大量设备的时候,更要不定时做好巡检维修工作,才能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影响粮食装卸作业。工作虽然辛苦,也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重任在肩、不敢放松。”陈锐说。
除日常巡检维修外,粮食收购期间是陈锐最为繁忙的时间段。今年夏收期间,公司收了4万多吨小麦,收购量创这几年的新高。这自然不能少了粮机保质保量的运行,最多时候有20多台机器同时运作。夏季高温天气多,机器有时候运行时间长了,就会受到影响,陈锐和同事就要及时巡检和维护,每天早出晚归成了常态。
粮食收购时可能会遭遇一些突发状况,比如极端天气、设备出现故障等。陈锐每次都能带领团队妥善解决。“今年夏季高温、强降水天气比较多,机器受热或受潮厉害,就会运行不畅,在卸粮时出现突然卡顿现象,我们就要几个人分工协作,先把备用机器换过来,把出现问题的机器拖到空地快速诊断故障原因,然后确定维修方案,有人负责报备、采购零件,有人负责拆卸维修。仓储安全事关重大,遇到大雨天,我们要彻夜守在岗位上,进入水泵房,随时监测水位和水泵运行情况,维护水泵自动启停系统,防止仓房进水。”陈锐说。
为了防范各种突发状况,陈锐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在关键时候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赶到现场处理问题。而且,每次处理完突发状况后,他和团队会以交流会的形式进行总结分析,查找问题的根源,总结经验教训。平时也会通过加强专业培训、完善相应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设备维修水平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岳李心 用心把好蝴蝶兰品质关
走进市农商控股集团农业科技公司鲜花大棚内,工人们或忙着理顺蝴蝶兰的生长方向,或忙着给种苗浇水。作为全国最早自主培育蝴蝶兰的城市之一,连云港主打培育广受市场认可的“V3”白色蝴蝶兰,年产鲜切花近百万枝,目前已占据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20%左右,其中就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岳李心的汗水。
2013年8月,岳李心来到农商控股集团农业科技公司工作,主要在蝴蝶兰生产一线工作。“虽然我的专业是农学方面,但还是第一次接触蝴蝶兰,对蝴蝶兰的生理习性和生产流程很陌生。当时我们单位比较缺技术员,对我很重视,把我放在生产一线轮岗。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包苗组包苗。蝴蝶兰种苗是栽植在营养杯中的,每隔四五个月要换一次营养杯,直至成熟。我的工作就是把小苗经过重新栽植,种到大一号的营养杯中。当时三伏天,温室里温度高湿度大,我们的任务是一天1300株,第一天只包了100多株苗,结果质量不过关全部返工。因为速度慢,完不成任务很沮丧。不过,经过老师傅的指点和自己的努力,慢慢地终于能达标了。”岳李心回忆道。
虽然刚开始工作并不顺利,但岳李心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更激发了斗志。“我是学农的,就要和土地、植物打交道,只有将理论知识在生产中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更好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从基层做起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必经之路。在蝴蝶兰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如包苗质量好坏、水肥管理是否精细,都会直接影响种苗的生长情况和开花质量,最终体现在生产成本和公司效益上面。管理得好,苗子长得快,开花品级高,公司成本降低了,效益更好。因此我不觉得去做包苗、浇水肥这些基础工作是大材小用。我非常向往欧美国家蝴蝶兰工厂的智能化水平,也希望我们公司能成为国内蝴蝶兰行业标杆企业。而我只有熟练掌握每一道工序,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为公司创造更多财富。”
2015年,随着市场的发展,公司要服务新的客户群体,比如电商和切花市场,蝴蝶兰产业也从传统的种苗和年宵花种植,变成了多色系、多品种全年开花生产,盆花和切花一起生产。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岳李心负责组建品管部。这个全新的部门发挥着为公司产品质量保驾护航的作用,特别是在切花出口业务中,品管部一改国外花商对中国蝴蝶兰切花低端货的印象。
“那时候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我就和生产部的技术人员一起翻阅资料,整理生产流程,制定每个环节的工作标准,花了8个月时间,弄出了一套既符合公司发展又实用的质量检查流程和标准。2016年,我们第一次把切花卖到日本,品管部的第一次切花发货质检就像是我们的‘大考’。那时候,品管部、生产部和技术部的同事们一起努力,用了3天时间完成了这项工作。20天后,日本那边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从那以后,因为质量稳定,我们公司的切花出口订单多得忙不过来,给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质检流程也更加优化,出口工作效率提高,最高纪录单月完成12万枝切花质检工作。”岳李心自豪地说。
如今,岳李心从事蝴蝶兰工作已经11年,见证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在她看来,工作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对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在我们这个行业,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品管部成立之初,我们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从零开始,一步步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每当我们看到客户满意的反馈,看到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认可,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种团队精神和共同的使命感,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