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晶晶 刘茜文)一座城市的无障碍设施是否齐全,关乎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能否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我市就有一支由市肢残人协会发起成立的残疾人、技术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相关法律界人士代表组成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队。
副队长李建国常常和成员一起走进市区人行道路口、医院、市图书馆、市政务服务中心及游客服务中心等地,用“放大镜”查找困扰残疾人出行的种种“障碍”,为港城的无障碍环境更加完善而“奔走”。
据了解,无障碍环境设施包括路缘石走道、盲道、轮椅坡道、低位设施、无障碍卫生间和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等设施。
“根据工作需要和残疾人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我们定期对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提出专业合理、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李建国说,通过集中督导和日常督导的方式进行体验式督导,形成问题清单,继而推动我市无障碍环境持续改善。
李建国说,长时间的无障碍监督和体验工作,让督导队成员们积攒出丰富的经验。设施哪里有问题?大家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过十字路口是一个考验。“这个红绿灯路口的过街提示音有点小,不好分辨红绿灯的指示。”在海州区海连路一十字路口,李建国说,过街提示音响可以让路况被听见,帮助更多视障人士出行。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李建国发现这里配备了手写屏,方便聋哑人士与外界交流,无障碍低位服务台有足够的容膝空间,设计非常人性化。“如果是针对残疾人的,公共空间的座椅的高度和间距也有一定要求,还会设有轮椅专用位。”李建国说,很多人意识不到,视障人士乘坐电梯也存在障碍。比如电梯内既没有语音播报,按钮也没有盲文,非常不方便。而电梯间正对着门的地方有镜子,并不是为了大家整理仪容,而是方便“轮椅族”进入电梯后观察后方是否有人,属于无障碍设施的一种。
当前,我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在今年的无障碍环境督导现场体验中,督导队对80%以上的场所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市无障碍督导队队长胥伟看来,这一结果不仅反映了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积极进展,也展现了社会对残障人士需求的日益关注和对无障碍环境重要性认识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福利及特殊服务建筑(残疾人之家)和医疗康复建筑(医院、康复中心)的无障碍环境最佳。这些场所满足了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残疾人之家和医疗康复建筑的无障碍通道、专用设施等关键环节设计合理,为残障人士提供了便利的出行和生活条件。这些建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为其他类型建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市图书馆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了便利。图书馆设有无障碍电梯和轮椅坡道,确保了行动不便人士的顺畅进出。无障碍服务设施完善,包括无障碍卫生间、盲人阅览室以及自助辅具租赁点,满足了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信息无障碍方面,通过有声图书馆、网上借书服务和电子书借阅等,为视障人士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方式。这些贴心举措,体现了市图书馆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形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始终坚持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规划当中,从随处可见的盲道、各类公共场所出入口的坡道,到无障碍电梯、卫生间,再到无障碍停车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走上街头、融入社会,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无障碍设施不仅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最能体现城市的“温度”。“正是因为城市的无障碍改造,我才得以顺利出行。我自己也参与到这项工作之中,助人又助己,它让我证明了自身的存在价值。”胥伟说。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