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朱泰曾:塔克拉玛干“3号风口”的白发拍客

​累计10年,跨越4200公里,耗时1000多天,他蹲点新疆深度贫困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3号风口”最前沿的策勒县阿日希村。


  在这里,他访民情,探访近400户人家和所有贫困户;他惠民生,自掏腰包协助村两委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他聚民心,用10TB之多的镜头记录民族团结盛景。


  他就是刚刚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的朱泰曾。


  “脱贫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深扎根于朱泰曾心里。即使已80岁高龄,他仍发出铿锵誓言:争当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践行者、民族团结的推动者、美好故事的传讲者。


  他的奉献本色,烙印在昆仑山脚下。


做治疆方略的践行者
从公派援疆到志愿援疆


  “老哥,枣子收到了吗?你在家好好休养,不用担心我这边。”


  “只要尝一口这策勒红枣,我就满脑子都是你们战天斗地的画面!”


  最近,朱泰曾收到两箱策勒红枣———这是他的战友兼好友、“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李鹏寄来的。寄出地址清晰标注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


  远隔4200公里,朱泰曾对阿日希村的情感,因与李鹏的革命友谊,厚重如山。


  2014年,退休后的朱泰曾决定去一趟新疆。原来,作为全国首批援疆干部,1997年前后,朱泰曾在塔城地区行署工作3年,和同班的李鹏结下深厚友谊。而当他偶然得知李鹏退休后选择在阿日希村开荒造田,便怀着好奇又忐忑的心情,决定前去探望。


  在朱泰曾的印象中,阿日希村常年干旱缺水、风沙肆虐。但到了村子,看着眼前一簇簇枣树组成的枣园,他恍惚觉得来错了地方。而创造“沙海种枣”奇迹的就是李鹏。退休后,李鹏拿出毕生积蓄,扎根沙漠15年,带领村民建成3000亩林果园。


  朱泰曾被老战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所感染。


  2017年,在二次拜访时,土路已变成柏油路,村民住上安居房,红枣产业初具规模……他深受震撼,一住就是45天,把李鹏事迹拍摄制作成视频发到网上,引起强烈反响。


  老战友的精神以及阿日希村发生的变化吸引着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印发,朱泰曾的激情更是被点燃,他决定用3年时间,全面走访跟拍阿日希村的脱贫户,记录脱贫历程。


从当年起,他便自费多次前往阿日希村,每次至少住3个月,最长一次住了9个月;好几次,都是连春节都不回江苏,和枣园里的员工们一起过。


  从组织关怀到基层党建,从入户走访到精准识别,从产业扶贫到成果巩固,都有他奔波的身影;在推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还多次参与脱贫攻坚文化汇演、新疆风光片拍摄、喀什古城开城仪式等。


他,从公派援疆蜕变为志愿援疆。


做民族团结的推动者
成为村民眼中的“阿达西”


  去年上半年,朱泰曾患上病毒性肺炎,不得不回连治疗。但他没闲着,趁着休养间隙,每天都拿出厚厚8本多达10万字的“阿日希村建档贫困户”走访记录,配合他拍摄的视频,仔细研读:麦麦提敏·阿卜杜莫敏家贫困原因是缺少土地;麦提如则·图尔荪托合提家贫困原因是有残疾人……


  “我怕我年岁大了,一天不记,就会忘了他们。”朱泰曾抚了抚花白头发,语气坚定,“等身体休养好,风沙季一过,我还会再去。”他指了指那摞“档案”,说:“这里每个贫困户都有着聚沙成塔的改变力量,我也想成为搭建民族融合、乡村振兴的‘一粒小沙子’,去亲身见证一座村子的脱贫史诗。”


  朱泰曾在努力做到这一切。


  住在简陋宿舍、冒严寒、顶酷暑、迎风沙、骑着电动车……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贫困村,这些艰辛成了朱泰曾的日常,但风沙吹不倒他的坚韧本色和赤诚之心。


  怎么和村民们交朋友呢?朱泰曾总结了心得:“得到百姓家中去,不是去一次,而是要去多次。不但要去,还要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还要能叫出他们的姓!不但要叫出大人名字,还要叫得出小孩的名字。只有做到这些,你跟村民的感情才会拉得更近。”


  在走访时,他努力记住村民的名字;他自掏腰包,购买酸奶、水果和小礼品,送给村里小孩;逢年过节还给孩子包压岁钱、送新鞋,把拍好的照片装帧好后赠送给他们……


  村里人多地少,要想摆脱贫困,必须走出去,而语言不通是外出务工最大障碍。朱泰曾从2018年起,开始记录和拍摄村民们学国语的情况。因时差关系,国语课通常都是在晚上10点进行。11月份以后,气温常在零摄氏度以下,但朱泰曾仍坚持每晚去拍摄。历时四年,他以两位村民学国语后的脱贫情况为主线,制作了长达19分钟的纪录片。此后,自治区党委领导组织地县来村里检查学国语情况时,观看了片子,不禁感慨:真实而生动!


  以“心”换“心”,彰显的是党员本色。


  朱泰曾特别关注孩子们的教育,常去村小和幼儿园了解和推进教学工作;常去探望鳏寡老人,义务送牛奶和水果,帮助解决各类问题。当他得知一家叫阿勒腾古丽的贫困户,因户口年龄信息不实导致无法领取养老金时,他多方奔走,帮助解决。在回连时,还专门到连云港高级中学新疆班看望当地学生,返回策勒时,还去走访这些学生家庭……


  这些做法,让他从村民口中的“朱老爷子”,成为名副其实的“阿达西”。


做美好故事的传讲者
心贴心捕捉“时代高光”


  养牛村民买吐送·喀吾力忙碌的背影、国语老师阿依古丽教孩子们学习国语时的板书、艾吾扎罕·阿则老人四世同堂时的笑声、翻译努尔夏提客串摄像师时的从容……翻阅朱泰曾拍摄的专题片,除无处不在的南疆风情外,便是一张张朴素的维吾尔族面孔。


  朱泰曾退休以后,开始学习摄像、剪辑等技术,并购置不少设备,成了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电视台”。而在他的电脑上,有一个叫作“阿日希村”的专有网盘,14.5TB的巨大储存量,竟已快存不下他拍摄的素材。


  为此,他不得不“批发”一大批移动优盘。


  “我把每个优盘里都存入我拍摄剪辑的专题片,碰到故交或同仁,都会送一份给他们。”朱泰曾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他的镜头,看到阿日希村的变化。


  “村子的今天,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族干群用辛勤汗水换来的。”朱泰曾说,要把南疆人战天斗地的时代高光记录下来,最重要的是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和政策传播开来,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看到新疆的“大美”。于是,他用近乎直播的方式,将自己嵌入这些粗粝、真实的画面中去,成为美好故事的传讲者。


  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挖掘出一个个闪着人性光辉的动人故事。


  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朱泰曾了解到村民库尔班尼亚孜和眼盲老伴曾收养一个汉族女孩。从2019年起,他数十次去其家中走访拍摄,并帮助解决其儿子的就业问题和大女儿看病问题,甚至资助他的汉族女儿上大学。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家人兴奋的一幕被朱泰曾敏锐记录下来。后来,这个叫作《一个维吾尔族老人和他汉族女儿的故事》的纪实片,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库尔班尼亚孜因此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殊荣……


  十年来,朱泰曾拍摄的视频有10TB之多,作品更多次登上央视、新疆卫视、江苏卫视等专题栏目并获奖。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辞长作新疆人”。


  朱泰曾就像塔克拉玛干沙漠上长出的一棵枣树,以真情援疆、持续援疆的价值追求,将小我融入大我,将党员初心和干部使命“积木成林”,深深扎在昆仑山下。


  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援疆办主任张春林不无感慨:正是一位位“朱泰曾式”的援疆干部,在天山南北写下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张晨晨 惠卉 陈怡璇)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