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晨晨)人文胜迹遍山海、佛道留痕山为媒、逐海造城五千年、碧海青山竞风流……从一本书中,既可探寻五千年人文胜迹,也可钩沉面海造城的壮举;既可领略山海相融的自然景观,也可一睹港口建设的辉煌成就,这就是《连云港向海图兴五千年》。近日,这本体量达40万字的著作首发,成为港城“文化圈”的一件盛事。该书作者,连云港日报社原副社长、苍梧晚报总编辑王绪年,深情回望了自己创作该书的心路历程,“我爱连云港的山海,一直在海洋文学路上前行,努力想写一本关于海洋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
“中国沿海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文化底蕴像连云港这样深厚。这是一座向东向海的城市,从海中崛起的城市。”王绪年感慨,“连云港、古海州,每一个文物遗址,每一处海水,每一座山岛,每一方土地,每一株古树,每一座寺庙,每一道菜肴,都是海的故事。”于是,他把这些内容写成4万多字讲稿,到街道、书店、党校、大学、企事业干部读书班等场所,前后讲了12堂课,既积攒下丰厚而系统的文字材料,也让每位听众耳目一新。
他犹记得,在康源大讲堂给东方医院100多名中层干部讲“连云港与海洋文化”时,到中午一点多钟,大家还不愿离去。他们感慨:“在连云港工作几十年,还不知这些名字来源,听王老师一讲才恍然大悟。”南京一厅级干部原本是来讲课的,听了他的课后,也讶异此前从没系统听过连云港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讲文化自信,就是要从这些传统文化讲起。”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听说王绪年在讲连云港海洋文化历史,便建议他写成书,分享给更多人。“那是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猫在家里查找收藏的资料,不懂的就电话采访专家。”王绪年回忆道,那会儿,他整天坐在电脑前,一天少则写几百字,多则写几千字。有时为古人伤感泪流满面,有时为古人喝彩手舞足蹈。时间久了,导致坐斑疮、坐骨神经痛,不得不躺在沙发上写作。3年下来,一部40万字的书稿《连云港 向海图兴五千年》终于成型。
就像诸多专家学者所判断的那样:《连云港向海图兴五千年》是连云港市第一部以文化散文形式写海洋历史文化的书籍。力求通过文学和历史携手,让人们在阅读中记住乡愁;历史和现实融合,让读者记住历史、开拓未来。新华出版社社长匡乐成看了本书初稿,认为很有意义、很有意思。这也让王绪年更加笃定要把这本书打磨成一部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是一名“老报人”,王绪年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于是,这本书的出版,也成为市政协一项沉甸甸的履职成果。“开始我并没有急于出书,向市政协领导汇报想法,得到了大力支持,这才使我鼓起勇气继续写下去。”王绪年说,在写作中,市政协的领导站在全市高度,要求精益求精、不留遗憾,力争出好书、出精品;甚至还几次约他见面,就谋篇布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增加建议和修改意见。文史委的相关负责人也组织文史专家学者就书稿进行讨论,听到了许多好的建议,“每次交流,我都有收获。每次修改,书稿都有增色。”王绪年不禁感慨道。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总编汪修荣认为,本书是一部系统而深入地探讨连云港市海洋历史文化底蕴的著作。该书以文化散文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连云港与海洋紧密相连的五千年发展历程。“通过十三个方面的细致阐述,本书不仅展现了连云港海洋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性,也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全面理解连云港历史与文化的宏大图景,对研究和传承连云港海洋历史文化具有一定价值。”新华出版社社长匡乐成评价道。而适逢全市两会召开,这本著作也成为了各位委员代表案头的“礼物”,展现着它独到的人文魅力。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