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打造“联动区”高效配置科技要素


(记者 周莹 通讯员 连科)昨日,笔者从灌南县科技局获悉,灌南(上海)离岸孵化基地正式设立。该孵化基地的设立旨在整合沪灌两地优势资源,重点在合成生物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交流培养,为灌南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也为两地在产业协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搭建了坚实桥梁。这是我市打造“科研飞地”的最新成果。

      “我市各县区板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整合创新资源能力弱、引留创新人才难度大、科技创新成本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忠宝介绍,为了进一步集聚科技资源,我市在积极促进县区在外市布局“科研飞地”的同时,在花果山科创走廊打造科技创新“联动区”,让科技要素高效配置。

  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打造科技创新“联动区”。为了更好调动全市科技资源,我市通过打造连云港花果山科创走廊,依托自贸区连云港片区作为核心区,将市开发区、高新区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作为创新“联动区”,辐射全域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创新“科研飞地”,从各县区板块挖掘、集聚一批科技型企业入驻并设立研发机构,依托“科研飞地”为产业发展借智借力,“零距离”链接自贸区周边区域“九校一所”、重大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弥补县区工业设计、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等短板,是双方发挥比较优势、深化拓展合作的有力举措,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区域间协调,推动自贸区与各县区间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新生态。并积极鼓励相关县区在科技成果属地认定,畅通研发创新“分配制”。过去,港城企业在属地外区域设立研发机构需要重新注册新的法人机构,且产生的科技成果将在新的法人机构进行登记,不利于企业各项荣誉的认定工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异地设立研发机构的主动性。为此,我市科技部门对各县区板块科技型企业入驻“科研飞地”不需注册新的法人机构,仅作为原企业的分支机构入驻,同时享受原属地的各项优惠政策。入驻“科研飞地”期间所产生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和经济效益仍归所属企业所有,有利于发动科技型企业入驻“科创飞地”,借助花果山周边区域富集的创新资源开展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花果山科创走廊的“科研飞地”充分发挥花果山科创走廊创新要素集成整合创新机制,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家高校成果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以及江苏海洋大学等市内“九校一所”将派遣校方科研团队及技术经理人入驻“科研飞地”办公,打造高层级人才“蓄水池”,推动入驻企业与科研团队开展研发合作、联合引才、共享科研平台,加快构建紧密的“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推动科技成果从纸上到地上、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构建起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高效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可以说,这样的“科研飞地”集人才培育、协同创新、宣传对接于一体,实行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专业运营,构建“精准对接—飞地研发—县区落地”全流程闭环体系,按照功能区域划分为产业展示中心区、科技型企业区、配套服务机构区、研究院所区,不断完善跨区域科产融合、科教融汇机制,走出了一条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跨域融合的新路子。下一步,我市将发挥“科研飞地”的地理位置优势,建设科创走廊,推动集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打造成为县区对外宣传交流、产业资源导入的窗口。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