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江 通讯员 夏燕红)笔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获悉,近日,《连云港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市政府批复。该项《规划》阐明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以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主要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
据了解,《规划》范围包括我市行政辖区内全部陆域国土和海洋国土空间,总面积15142平方千米,其中陆域国土面积7626平方千米,海洋国土面积7516平方千米。根据《规划》,我市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确定全市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修复格局,明确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划定重点区域、布局重大工程,系统实施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筑牢“美丽连云港”生态绿色屏障,创造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同时,将持续深化城乡环境整治提升,统筹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彰显现代港城海洋风貌,发挥“山海相拥、港城相融”禀赋,突出海洋特色,为建设“空间美、生态美、城市美、乡村美、人文美”的美丽连云港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规划》目标明确,到2025年,我市国土空间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我市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高,国土空间格局整体优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持续正向发育演替,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抗自然风险能力大大提高,形成牢固的生态安全格局。
根据《规划》,我市将综合自身自然地理和生态空间特征,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资源配置的统筹作用,细化和落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市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确定“一蓝三屏 七廊多点”的连云港生态安全格局,引导生态系统向良性有序发展。其中,“一蓝”即连云港海域,“三屏”即中部云台山系生态屏障、西部山地丘陵生态屏障、东部海岸带生态屏障,“七廊”即龙王河、青口河、蔷薇河—临洪河、古泊善后河、通榆河、新沂河、灌河7条区域重要河流及其防护保育绿带构成的生态廊道,“多点”即市内其余地区重要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组成的生态节点。
为充分保护修复分区,我市将以“一蓝三屏 七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并衔接各类自然保护地,坚持生态优先,协同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并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行政边界完整性,将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布局划分为西部低山岗岭保护修复区、东部海洋协同保护修复区、中部人居环境保护修复区、南部平原农田保护修复区4类区域。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