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人物志|无声世界里的“点灯人”


记  者 张晶晶  见习记者 孙晨晨  通 讯 员 沈怀梁“项老师优秀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我,她一直是我的榜样。”

  “项老师就像我的妈妈,不仅教会了我手语知识,还让我能与他人沟通、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

  ……

  他们口中的项老师,就是市特教中心的老师项芳芳。2003年,21岁的项芳芳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一毕业,就担任一年级聋部语文特教老师。

  从青春到白发,她把无私的爱融入了无声的世界,带领特殊孩子走出阴霾,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让我用手教你听见世界的美好和精彩”,项芳芳和这群“特殊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破茧成蝶

从畏难者到特教领航人

     “上课!同学们好!……”2月13日下午,在市特教中心一间不足10人的教室里,特教老师项芳芳用夸张的动作表情与舞动着的双手讲解课文,期间还不时与台下学生用手语互动……

  阳光、谦和、干练是项芳芳给人的第一印象。

  项芳芳告诉记者,在市特教中心,有无数像自己一样的老师在默默耕耘,在残缺中寻求完美……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

  2003年,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项芳芳走进连云港市特教中心,成为一名聋部语文教师。彼时的她从没想过,曾令她担忧害怕的特殊教育会成为她热爱的事业,这间无声的教室会成为她毕生耕耘的田野。

  初到学校时,她的心情复杂而忐忑。面对一群聋哑孩子,她感到手足无措:手语不够熟练,沟通困难重重,甚至连孩子们的情绪都无法准确捕捉。更让她难以释怀的是,周围人对特殊教育的偏见———“教聋哑孩子能有什么出息?”“这种工作谁愿意干?”这些话像一根根刺,扎在她的心里。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甚至一度产生了职业羞耻感。

  带着不安的心情,项芳芳开始了第一节课。看到孩子们那清澈无邪、充满憧憬与期待的眼神,项芳芳逐渐放松下来。“看到他们跟着我挥动小手清晰地做出手势,努力模仿我的口型,发出不那么标准甚至奇怪的声音时,我的心中有感动、有感恩,同时也有了方向和力量!”

  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各种生活照料必不可少。聋一年级的孩子因离开父母惶恐不安,有的课上哭闹,有的课后伺机“逃跑”。项芳芳放下教案,成了孩子们的“临时妈妈”:她守在教室里安抚学生情绪,帮学生擦屁股、提裤子,陪他们吃饭、游戏,直到深夜确认每个孩子安然入睡才离开。学生卓华伟回忆童年时动情地“说”:“项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有她在,我连上厕所都不怕。”

  市特教中心的孩子来自全市的各个县区,大多住校,学校为了节约孩子的路费,每个月休一次假。一次,班上印亚兰同学的家长没来接,项芳芳怎么也联系不上他们。后来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时出了点意外,这次放假不能来接她了。夜幕降临,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牵着家人的手欢快地离开学校,印亚兰流下了委屈的泪水。项芳芳微笑安慰,让她不要害怕,并且把她带回了家,给她做饭、洗澡、讲故事,陪她做游戏。

  当“临时妈妈”,为学生提供“临时客栈”,项芳芳一坚持就是二十余年。如今,提起这份职业,项芳芳感到很自豪。她说:“我教的不只是手语,更是爱与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而我,就是那个为他们点亮星光的人。”从畏难到自豪,项芳芳的蜕变之路,正是特教教师用爱与专业书写的光辉篇章。

教无定法

创新课堂点亮无声星河

在特教领域,仅有爱心远远不够。项芳芳深知,要让聋哑孩子真正“听见”世界,需要更专业的支撑。

  在项芳芳看来,听障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我不会因为听障而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事实证明,听障孩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精彩的人生。”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听障孩子的差异和教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项芳芳说。

  为了教好这些特殊的学生,同时精准传递知识,她苦练手语,不断扩充自己的手语词汇量,考取国家手语四级翻译资格证;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她钻研教材至深夜,开发出15例获奖微课和课件;为了推进融合教育,她走过乡间崎岖小路,顶着烈日、寒风送教上门,让重度残疾儿童也能拥抱教育的微光。

  在项芳芳的课堂上,知识从来不止于课本。她深知,聋哑孩子需要的不仅是文化教育,更是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此,她将生活常识、社会规则融入日常教学,用心为孩子们铺就一条通往社会的道路。

  她会给孩子们播放科普电影,用手语讲解科学原理,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她会教他们如何识别诈骗信息,用手语模拟真实场景,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她会在班会课上讨论社会热点,用手语“辩论”是非对错,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她带出的学生,有的被评为“市三好学生”,有的在全国文艺汇演中斩获金奖。

  九年级的孩子面临毕业,项芳芳更像一位“人生导师”,她教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还打趣地和学生们说:“如果以后找对象拿不准,也可以带来让项老师看看。”

  项芳芳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不仅能读书识字,更能自信地走向社会,过上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她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生的指南针,指引着聋哑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大爱无疆

手中闪耀社会正义之光

项芳芳的身份不仅限于手语老师,她更是聋哑群体的“社会守护者”。她用手语架起聋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让无声世界也能“听见”正义与关怀。

  2012年,项芳芳接到一名聋人被告的翻译请求。被告人是一名不到40岁的聋人,伤人后坚持自己无罪,不服一审判决,申请上诉并要求法律援助。由于缺乏法律常识,这名聋人对自己的行为毫无认知。项芳芳用手语耐心解释法律条文,帮助他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她说:“那种痛心至今令我印象深刻。我不能想象,如果这里坐着的是我的学生,我该如何面对。”自此,她将法治教育融入课堂,用手语为学生们讲解法律知识,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

  2016年,项芳芳考取国家手语四级翻译资格证后,她便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连云港电视台手语新闻翻译。

  由于新闻播报的速度快,专业名词多,她常常反复练习至深夜,只为将信息准确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聋人观众。她的双手在镜头前舞动,将时事新闻、社会热点转化为聋人看得懂的“语言”。一位聋人观众用手语表达着:“项老师的手,就是我们的耳朵。”

  项芳芳的社会担当远不止于此。她为医院、银行、公证处等窗口单位培训手语服务,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她协助街道调解聋人纠纷,用手指化解矛盾;她参与聋人职业培训,帮助毕业生在社会立足。她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需要手语的地方,用手语传递正义与关怀。

  “我不光是一名特教老师,还是残疾人的朋友。我愿意架起听障人与正常人的沟通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聋人、了解手语。”项芳芳表示,既然选择了特殊教育,自己便甘于默默奉献。未来,项芳芳还会为了那些需要用爱去呵护的听障孩子幸福地工作;也为了听障朋友无障碍地融入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