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迅 通讯员 王从帅)初春时节,赣榆区海州湾沿海湿地的芦苇荡中传来“啾啾”的清脆鸟鸣,摄影师张明宇在长焦镜头里捕捉到一群震旦鸦雀跃动的倩影,这种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的“湿地精灵”,如今在连云港沿海湿地呈现出规模种群态势。
目前,我市湿地总面积23.3万公顷,超300种鸟类在蓝天下翩跹起舞,它们的身姿为港城湿地勾勒出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推进湿地修复工作,采取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大力实施植被恢复、互花米草除治等手段。全市湿地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都有明显提高。以赣榆区为例,如今赣榆湿地保护率由原来的63.2%提高到66.2%,建成湿地保护小区13个,并在全省率先完成互花米草除治任务。持续加大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赣榆湿地生态环境愈来愈好,吸引大批鸟类“安家落户”,丹顶鹤、天鹅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频繁出现在临洪河滩涂湿地。
生态修复的智慧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在海州区月牙岛湿地公园的清晨,观鸟爱好者架起的“长枪短炮”与晨跑市民擦肩而过,曾经的粉煤灰堆积场,经过生态重塑后化身城市“绿肺”。2019年,月牙岛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岛种植各类乔木、灌木、水生植物200余个品种,打造870亩水面,放养鱼虾30余种。随着月牙岛的生态系统不断修复,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出现在这里,游客们经常能捕捉到震旦鸦雀、罗纹鸭、白眼潜鸭等珍稀濒危保护物种的身影。为了保护这些鸟,我市建立了全市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编制,在云台山、临洪河口、石梁河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布设观测设备,科学划定样地样线,多手段监测评估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今年,我市拟建生态安全缓冲区2个,谋划石梁河、灌河口、临洪湿地“生态岛”试验区拟建重点工程,重点推进云台山“生态岛”建设。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保护至上、自然恢复的原则,通过河道清淤、退围还湿、互花米草治理以及鸟类栖息地恢复重建等多元化手段,共同守护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致力于打造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处绝美“候鸟天堂”。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