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英 吴江)在时光的无垠旷野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行者,因不同的选择而踏上各异的人生征途。张玉兰,这位已然75岁的传奇女性,将一生奉献给了舞台。多年来,用无尽的热爱与坚守,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的人生画卷,让生命之花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娇艳动人。
萌芽 梦起古装戏
张玉兰的舞台梦从一开始便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光芒。年幼时,她痴迷于古装戏中的世界,渴望有朝一日能成为舞台上那位温婉动人的大家闺秀。小学时,每当夜幕降临,她便和小伙伴们沉浸在充满童趣的模仿游戏中。她会找来一方三角巾,系在手腕上,权当是古装戏里那灵动飘逸的长袖,一招一式地认真模仿着戏中深闺少女的举手投足,那专注的神情、灵动的身影,满是对艺术最纯粹的向往与热爱。
张玉兰本姓汪,出生在灌南县新安镇一个贫寒的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七个,她排行老三。命运的齿轮在她五岁那年悄然转动,她的姑妈因膝下无子,将她收养。从那以后,姑妈变成妈妈,而亲生母亲则成了舅妈。养父对她宠爱备至,满心期许她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考上理想的大学,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出类拔萃,稳居班级前列。然而,戏曲舞台才是她心中真正的圣地,那里承载着她对艺术最初的憧憬。
成长 逐梦宣传队
张玉兰上初二时,学校因故停课,为了梦想,她毅然报名参加了县里的623宣传队,就此踏上了充满挑战的艺术征程。
宣传队的训练非常严苛,那是对意志与耐力的极限考验。队员们每天都在高强度地训练,甚至夜晚入睡时他们的束腰带都不能解开。清晨,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队员们便已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重复着枯燥而又艰苦的基本功练习。压腿时的酸痛、下腰时的艰难,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可张玉兰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她就像一棵顽强的小草,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都能坚定地扎根生长。
没有专业院校学习背景的她,在舞蹈学习的道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比如节奏的把握、动作的协调,这些对于专业舞者来说轻而易举,但对她而言却难如登天。无数次,她因把握不准节奏而着急落泪,因动作不协调而自我怀疑。可每一次,她又会在擦干泪水后,重新振作起来,再次投入到训练中。
有一次,团长交给她一本名为《喜舞》的本子,让她编排舞蹈。起初,她看着本子上复杂的符号和抽象的描述,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但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被激发,她开始日夜钻研,查阅各种资料,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编舞的那些日子里,她废寝忘食,满脑子都是《喜舞》的舞蹈动作和编排方案。经过许多天的反复琢磨,她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将这个舞蹈的内涵和精髓融会贯通。
此后,团长又要求她负责整个舞蹈的排练工作。这无疑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她毫不畏惧。认真研究多日,精心构思出多种队列和舞蹈方案,最终成功完成了排练。
绽放 样板戏岁月
1975年,灌南县成立淮海剧团,张玉兰因扎实的舞蹈功底被选进剧团。当时,剧团排练的大多是样板戏。张玉兰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她曾饰演过李铁梅,她也扮演过英姿飒爽的女民兵,甚至还挑战过反面角色“蝴蝶花”(特务)。尽管她内心对反面角色有所抵触,但只要是演出需要,她便毫不犹豫地服从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塑造中。
有一回在墟沟演出时,团长突然找到她,告知她家中有急事,并为她买好车票,将她送到车站,让她赶紧回家处理。一路上,她的心都悬在嗓子眼。下车时,她看到车站有许多人在等她,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疼爱她的姑妈去世了,听到噩耗的那一刻,愧疚如潮水般将她淹没,泪水夺眶而出。她恨自己没能在姑妈临终前陪伴在侧,没能尽到自己的孝心。
张玉兰对艺术的热爱早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怀孕五个月时,她还奔波在前往各地演出的路上。有一次剧团在新集演出,由于演出场地条件简陋,晚上灯光昏暗,演员们几乎看不清脚下的路。上台的鼓点已经敲响,张玉兰饰演的民兵排长,身着笔挺的军装,腰间束着皮带,背着长枪,踩着鼓点上台。忽然,她不慎踩到了二胡盒子,整个人重重地摔倒在地。当时,她强忍着疼痛,迅速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继续踩着鼓点上台表演。
演出结束后,同事们赶忙催她去医院检查。妇产科医生检查后表示,胎儿并无大碍,只是胎音有些不稳。于是第二天,她又若无其事地参加演出,直到分娩前两天,身体有了明显的临产迹象,她才停下忙碌的脚步,安心等待新生命的降临。1976年12月,她迎来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兄弟。
产后仅60天,剧团因演出急需人手,团长亲自上门询问她能否提前上班。那时她的产假还未休完,又要照顾双胞胎宝宝,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可她为了热爱的事业和团队的利益,一口答应了团长的请求。那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带孩子需要准备两个窝篮(方言)、一箱子尿布、各种衣物、奶瓶、奶粉、糖,还有炭炉。为了支持张玉兰的艺术事业,她的丈夫辞去了自己的工作,陪着她下乡演出,帮忙照顾孩子。
升华 文化馆征程
1984年,张玉兰调入文化馆,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征程。在文化馆,她肩负起了各乡镇的文艺辅导工作,无论是小戏、小品、快板还是舞蹈,她样样精通,并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基层的文艺爱好者们。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她时常需要住在乡下,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群众的艺术需求。1994年,她与孙志中老师携手共同创作了《摸喜桶》,这部作品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艺术特色,一经推出便受到观众的喜爱。在原淮阴市中行杯民歌、民舞、民乐比赛中,《摸喜桶》凭借其独特的创意和精彩的表演,荣获一等奖,为灌南县赢得了荣誉。她表演的小品《妻子,你大胆往前走》在第六届江苏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得小品类优秀奖。1998年,在江苏省第二届淮海戏艺术节上,她为节目《姊妹花》设计的演出服荣获服装设计奖。由她编舞的《海带情丝》在群众文化新作评奖活动中获得三等奖。2020年到2022年,她连续两次在“小兰花奖”全国舞蹈展演活动中,荣获优秀辅导老师奖。她的家庭还曾被县委宣传部评为“特色文化家庭”,这不仅是对她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她整个家庭为艺术事业付出的认可。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张玉兰始终坚守着老一辈艺人的匠心精神,用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艺术作品。她用一个个沉甸甸的奖项,证明了自己艺术生涯的辉煌,也为灌南县的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