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茜文)“听说盒马鲜生要来连云港了?”近期,这则消息在港城人的社交媒体上掀起阵阵涟漪。
近年来,首店经济在港城悄然崛起,从7-11便利店开业首日营业额达32.8万元,到龍歌“一位”难求的排队盛况,再到即将落地的盒马鲜生……这些首店不仅带来了新奇的消费体验,更如同一把钥匙,解锁了港城商业格局的无限可能。
首店经济下的消费密码
首店经济的核心在于“首”字———首次进驻的品牌往往自带稀缺性与话题性。2024年,罗森、7-11便利店开业首月,便带动吾悦广场客流量突破15万人次,营收增长超350万元。其网红爆款“冰皮月亮蛋糕”和24小时营业模式,迅速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社交符号。“今天放学后要上一节舞蹈课,便来罗森买个饭团和冰皮月亮蛋糕当晚饭吃。平常也会和同学一起来逛逛,看有没有上新品。”在附近上小学的崔同学说。
不同于本地品牌,首店品牌开业自带“流量”,社交媒体与线下场景的联动,放大了首店的辐射效应。大部分品牌入驻连云港前,在一、二线城市便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这些忠实的顾客不仅是品牌口碑的传播者,更是其进入新市场时的首批体验者和推广者。当首店品牌在连云港这样的新城市开业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预热、直播探店、打卡分享等方式,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与讨论,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网红效应”。
品牌方往往会精心策划开业活动,放大首店效应。例如,7-11连云港首店开业首日发放50抵100的代金券、龍歌试营业期间每晚12点可抢49.9元的团购券……以此作为引爆点,进一步激发港城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
精准定位“Z世代”群体,是首店品牌“出圈”的核心密码。记者观察发现,在苏宁广场的泡泡玛特门店,即使是在工作日人流量较少的情况下,也有不少消费者光顾门店并购买。“从经典的Molly系列到最近新出的Monsters、Pucky等IP,每一个IP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年轻消费者们总能从其中一种找到他们的价值需求。”泡泡玛特工作人员表示。
“流量”变“留量”
还需要符合市场
去年10月,开业10年的优衣库首店从连云港悄然退出。“优衣库的设计风格简约时尚,很适合职场穿搭,但近年来网购更加便利,我可以轻松找到既符合我的审美又经济实惠的衣服,所以去优衣库就少了。”工作5年的孔小姐说。
无独有偶,同年,在连云港开业仅一年多的网红火锅品牌哥老官也宣布关门。首店开业初期往往客流如潮,但消费者新鲜感消退后,如何维持黏性却成了难题。随着本土品牌的崛起和电商的冲击,港城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对性价比和个性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强。
首店品牌想要让“流量”成为“留量”,需多关注本土消费者的习惯和需求,修炼内功,提升品质。2014年,CoCo奶茶首店在海州区整洁路开业,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2家门店。作为老的首店品牌,CoCo是如何让“流量”长存的呢?“去年‘520’,我们给港城消费者定制了专门活动。姓名中凡是含有‘连云港’任意一字的消费者可以享任意饮品5折喝。”连云港市CoCo营运督导蔡经理说,“活动反响很好,还带动了新品奶茶的销售。”
港城还需打造
优质首店“引力场”
作为首店经济的主战场,商业综合体的能级直接决定城市商业格局的高度。“有趣、好玩、有美味,再有娓娓道来的故事”,总是讨消费者喜欢的。消费者对于商场的认知是通过持续性的业态创新和活动营销来建立的,商场只有通过创建自身“标签”,不断地输出“故事”,才能达到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的。
在苏宁广场采访时,笔者看到兰蔻、阿玛尼等全球知名化妆品柜台内,中年消费者正在这里购物。在不远处一家主打玩偶的个性化零售店内,年轻人彼此分享着玩偶故事。在“Z世代”的年轻人看来,比起父辈实用主义消费,他们更加喜欢“筑梦消费”,一些个性化的潮玩首店满足了他们的不同需求。
现有首店品牌是否能“流量”长存是未来新首店品牌选择是否入驻港城的重要参考标准。连云港需以“存量焕新+增量提质”双轮驱动,激活载体潜能。
根据区位特征进行精准定位,通过全面评估商场所处地理坐标的辐射范围、3公里生活圈的人口结构、周边竞品项目分布及轨道交通接驳能力,结合城市商业能级与发展规划,对现有首店品牌进行评估与定位确定。品牌资源拓展层面,需建立品牌资源库分级管理制度,针对战略合作品牌设置弹性合作条款,可采用阶梯扣点、装补分摊、营销资源置换等组合策略,同时通过商业地产峰会、品牌对接会等渠道开拓新兴品牌资源,最终形成定位精准、品牌适配、运营高效的商业生态体系。
首店经济也绝非“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零和游戏,还需构建本土品牌与外来首店的共生生态。例如,创立于港城的连锁品牌“周大厨辣椒炒肉”,如今在全国已有70多家门店。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更多本土品牌像“周大厨”一样走出港城。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