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海州区玉兰社区探索培育基层治理“新样本”———熟人社区“陌邻”成“睦邻”


(□ 张灿  徐欢 刘静)“这个社区给我的感觉就像个大家庭一样,不管是老的小的都能够被照顾到、考虑到,社区也愿意倾听我们的声音,愿意为我们去做最麻烦的事情。”花果山街道玉兰社区的志愿者骨干何清翠说。

  2020年花果山街道玉兰社区成立,这个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新市民”组成的社区,文化各异、习俗不同,急需打破淡漠沉闷的邻里关系,让居民享受到社区关爱,让问题解决在基层,“熟人社区”正是在此需求下被提出。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志愿者骨干形成议事队伍,创建社区共享空间和自组织,社区重新将居民凝聚在一块,打造和谐和睦、相互友爱的“熟人社区”。

社区活动变成

交朋友的好地方

  3月9日,一场主题为“以邻为伴 与邻相聚”的家庭日活动开展,来自社区的18个家庭来到东海县四季田园拖拉机农场。18个家庭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组别,并在活动中与其他家庭相互配合制作午餐。“此次我们邀请的是住在恒大名都小区1至4号楼的家庭,之后我们还计划将5至8号楼、9至11号楼划为一组,依次开展家庭日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增加交流的机会,拉近邻里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居民对社区的信赖。”玉兰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思说。

  不仅是家庭日活动,社区还经常举办适合不同年龄群体的亲子活动、老年活动、党员活动,社区小小的广场上经常组织趣味运动会、公益集市、义诊,吸引无数居民参与。正是依靠这些活动,许多家庭得以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属于自己的互帮互助组织。“我是一名美甲店主,因为工作时间不固定,有时候没有时间接孩子、做饭。我在社区组织的活动里认识到了其他妈妈,她们的孩子和我家孩子上同一所小学。我和几位孩子妈妈一来二去熟悉之后,经常在微信群里商量好,谁有空就去接孩子、带孩子。”社区居民徐姗姗说。她们的小团体由互相带孩子、帮忙做饭,逐步演变成家庭一起聚会的亲密关系。

  玉兰社区由恒大名都小区6000多名居民以及香溢馥园小区2000多名居民构成,其中不乏来自外地的“新市民”。他们大部分是在石化产业基地、中华药港等园区工作的年轻人,工作时间长,没有与邻居交往的需求和动力,社区正好为居民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发挥主动性构建关系,从而为建成“熟人社区”打下基础。

志愿者骨干成为

“润滑剂”“传声筒”

  “划出不常用的公共停车位作为活动室的想法很好,我很支持。活动室建成后,需要我们专门安排几个人负责活动室的管理和卫生打扫。”“对,我们必须规定不能在活动室大声喧哗、不能损坏公物”……在近期的一次议事会上,社区正在讨论如何建设活动室供居民休闲娱乐,志愿者骨干们不仅为活动室的建成提供建议,也在为活动室之后的管理出谋划策。

“我是在社区建成之后主动成为志愿者的,那个时候我已经退休了,没有什么事情可忙,就想着可以成为志愿者,把需求告诉社区,帮大家解决一些问题。”志愿者骨干李敦蛟说。社区成立之初,工作人员邀请了一批想要参与社区治理的志愿者。如今,他们形成了一支16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为社区居民意见的“传声筒”,参与社区大事的决策和监督。

  玉兰社区作为典型的高楼层社区,上下楼的居民可能因为噪声、占用公共空间等问题产生矛盾。社区志愿者骨干也积极发挥居民间“润滑剂”的作用。目前,社区每个楼栋都有自己的业主微信群,网格员一直“驻守”微信群倾听大家的意见,发布社区活动公告,志愿者骨干则协助网格员与居民沟通。

  “一旦出现矛盾,我们需要先安抚居民的情绪。因为大家都认识有交情,也愿意听我一句话。之后如果矛盾解决不了,我们可以在社区支持下,召集双方进行调解。”何清翠说。志愿者骨干的作用不仅于此,在社区的帮助下,他们还创立社区自组织,自行开展亲子户外、长者精神文化交流、妇女能力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

熟人社区成为

社区治理“新样本”

  2022年,聂振洋搬到玉兰社区,虽然是一名地道的连云港人,但聂振洋之前一直在北京生活,他既不愿意下楼,也不喜爱社交。小区内像聂振洋一样的老人还有很多,社区里的年轻人生儿育女,也将老家的父母接到新家。可是人生地不熟的老人们缺少交流机会,也很少愿意主动结交朋友,人际交往变得疏离。

  为了打破这样的局面,社区为老人举办了各种活动,小区空地上也放置许多桌凳,供老人们聚会聊天。2024年,聂振洋参与了社区举办的家庭日活动,前往临沂参观学习,活动中,他与许多老人认识,结交了一批兴趣相同的朋友。如今,聂振洋闲暇时就来到小区楼下的公共休息处打牌休闲,与其他老人在交流中增进关系。听说新的活动室即将落成,他也十分期待。

  随着我市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加深,来自不同地域的人聚集在一起,构成文化交融的社区,这是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如何在这种趋势下依然保持着社区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和睦邻里关系?就需要社区发挥基层治理的功能。我市众多社区也为此做出许多尝试,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治理模式。海州街道砚池社区组建起“巷理事”帮助独居困难老人解决生活琐事,路南街道葵花社区打造“老幼共托”综合体,让老人孩子快乐生活。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生动案例接连出现。

  玉兰社区打造的“熟人社区”,正是面对新形势下探索出的社区治理新样本。“‘熟人社区’这个理念是在结合社区自身的状况下,率先在我市提出的。未来,我们将继续壮大社区志愿者骨干队伍,充分动员志愿者骨干和社区自组织改造公共空间,同时编制居民共性需求议事指引,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和决策提供规范和指导,促进小区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玉兰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思说。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