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莹 朱迅 连科 连工信)2025年,当全球被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国产大模型惊艳时,中国悄然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药开发国。恒瑞、豪森等港城企业开辟的中国医药“快速跟进者”创新路径被认为是以较低成本和更快速度将创新成果市场化的中国新药创制模式,更是连云港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苏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激发了港城科技界、企业界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步伐,“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努力推动港城产业“价值链”向两端攀升。
“实验室”+“生产线”
市场更买账
“我们和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一类新药DYX116,正在积极准备I期临床试验。”江苏德源药业研发负责人介绍,这款药物具有降血糖、减体重、缓解脂肪肝等作用。
与四大龙头企业不同,德源药业等港城医药创新后起之秀并不求大求全,而是选择细分领域,通过和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合作,抢抓创新药研发的新机遇。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为科创资源并不富集的地区,连云港科技创新始终围绕市场做研发,让创新围绕产业需求做加法。
上世纪90年代,当大多数企业对创新还比较陌生的时候,连云港制药企业恒瑞就拿120万元资金去北京科研单位购买抗癌新药异环磷酰胺。当时恒瑞账面资金不到10万元。
当时,这家科研单位的异环磷酰胺仅是一个小试的产品。其工业化路线如何实现还是未知数。然而连云港药企却敢于在这样的项目上投资。1995年,港城版异环磷酰胺经国家药政部门批准上市,次年恒瑞医药一举成为亿元销售企业,并逐渐成长为抗癌药领域的领军企业。
市科技局副局长李传志表示,可以说连云港今天本土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都是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有效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供需对接,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才得以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让企业唱主角是连云港最重要的经验。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融合创新关键就是尊重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前沿技术借助企业这个生产主体高效对接市场。
连云港曾经是江苏纺织产业重要的基地,因为市场需求变化,连云港纺织产业通过和东华大学合作,嫁接出纺织后整理装备产业、高性能纤维产业以及外贸出口纺织业三个新的方向。特别是高性能纤维产业在连云港之所以能开花结果就是因为东华大学的教授们给连云港送来了“实验室”产品。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陈惠芳谈起和中复神鹰合作案例时,感叹地说:“我们做的只是实验室的一件小事,在实验室把基础理论研究做通做透,攻克技术难题,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的大事要交给企业去完成。”
“实验室”+“生产线”一碰撞果然产生了灵感火花。如今,中复神鹰已经成为全球碳纤维重要的生产企业之一,其产能有望达到世界第一,具备和东丽等全球知名碳纤维企业同台竞技的资本。
可以说这些来自实验室的技术成为企业发展新动能。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市共登记认定技术合同2597项,增长42.5%;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6.04万元,增长20.7%。
这些合同就像创新的种子在港城种下,让港城繁花似锦。
从“0”到“1”
科创平台赋能产业升级
走进市开发区高效低碳燃气轮机项目现场,笔者看到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已全面进入联合调试阶段,实现了边建设边调试、边运行边出成果的高效发展。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燃烧室试验平台现场负责人朱涛说:“燃烧室试验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支撑了‘两机’专项燃烧基础研究和多款自主燃气轮机关键热端部件研制,形成了多燃料低排放燃气轮机燃烧室技术等核心成果。”
作为我国化石能源领域迄今唯一的大科学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项目预计今年具备国家验收条件,后续将与发电企业、整机制造企业、高校院所等针对先进燃气轮机燃烧室透平等热端部件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力争更多关键技术国产化。
而大型燃气轮机是化工产业发展能源的重要基础,不仅燃煤电厂需要,核电厂同样需要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的加持。根据连云港石化基地建设规划,IGCC联产更加需要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可以说随着该项目投用,连云港将成为国内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和应用的最佳基地。
地方科研平台聚焦区域主导产业需求,可以定向突破关键技术,为产业链补链强链提供技术支撑。“公共科研平台解决的是‘0’到‘1’的问题,特别是行业共性难题。”市科技局副局长徐奔月介绍,可以说科研平台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种苗是海水养殖业的“芯片”,优良种苗是海水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江苏海洋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董志国教授团队采用群体选育技术,历时15年,经过连续5代选育而成的青蛤新品种——“江海大1号”在2023年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审定,成为江苏省首个海水贝类新品种。
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公共平台就像潺潺细流,源源不断向生产线输送可产业化的技术,让港城“产业链”不断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增加港城制造的“智慧”。
站在浩荡的海州湾畔眺望,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相关负责人正在向笔者描绘一幅新的蓝图,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正在江阴码头进行舾装调试,计划今年在连云港海域投入使用。这艘船和其他科考船不同,它更像一个可移动的设备中试平台。其不仅为国产智能器件、设备与系统提供宝贵的实船测试验证和示范应用机会,还能提供深远海科学试验保障。
作为沿海城市,连云港一直有一个重要的梦想——发展临港产业。目前,石化、钢铁两大临港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海工装备成为我市未来临港产业新的方向。这艘船的入港将帮助连云港搭建可靠有效的海洋装备试验平台,助力海洋装备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推动我国船海装备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打通自主研发和国产化应用“最后一公里”,为我市发展船海装备产业新质生产力注入创新活力。
解“方程”开“高阁”
释放第一动能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依赖于健全的创新生态系统。因为良好的创新生态可以整合多元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制度保障,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升级提供基础支撑。然而如何打造良好环境?关键就是破解创新方程,让束之高阁的技术走到生产线上来。
在江苏好集网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笔者遇到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博士张裕。高校内的老师咋到企业来?原来,张裕是这家企业的科技副总。
港城中小企业多,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我市充分利用“科技副总”创新企业科研人才招引机制,切实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解决实际难题,为企业研发提供核心力量支撑。张裕表示,目前,其通过帮助企业解决智能养老管理软件平台和报废车智能化管理软件平台诸多后台设计问题,开发了新的软件管理系统和简洁实用的管理模块,平台管理效率和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市科技局成果处负责人宋玉冰介绍,选聘一名“科技副总”,就等于对接了一个高校院所,连接了一个强大的资源平台。这些“科技副总”大多数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高校院所,他们通过在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的方式,让创新力和生产力高效配置,赋能发展。
为了破解县区科技资源不足的难题,我市启动了市域科创飞地,通过配套租金优惠、购房优惠等一揽子利好政策,吸引鹏辰新材料、润普食品、荣盛生物、易客科技等16家企业入驻运营。并按照功能区域划分为展示中心区、配套服务区、科技企业区、研究院所区,加快打造高能级跨区域研发载体和创新平台,打造“研发在飞地、产出在县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背后,是对产业规律、创新规律、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让创新更好赋能产业,产业更好激发创新,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才能求“新”求“质”,让海州湾畔创新大潮持续爆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