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工笔绘花鸟 哲思蕴其间



(记者 李耀华 史卫平)见所思,皆可入画。撷取一缕疾风,亦能绘出心中灵动的劲草。

  工笔花鸟画家张洪军秉承“两宋”院体工笔画脉,又接续当代工笔花鸟画大家苏百钧先生的衣钵,精于写生、创作,博览国学典籍,力采众家之长。观其作品,宛如一场修心之旅。他每日绘画不止,坚信绘画就是一个神奇的储钱罐——其间的每一次写生,临摹的每一幅名作,研习的每一种技法,撷取的每一种色彩,都将在不远的将来回馈给自己莫大的惊喜。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这位从灌云大伊山下走来的艺术家曾三上央视授课,作品《蝶舞春秋》入选“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参天之梦》于2018年获得“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多幅画作入选专题各异的“国展”“省展”,并被国家和省级美术馆收藏。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早春凉夜,大伊山南麓,张洪军在其“古伊山房”画室里伏案作画,一缕花香从南窗缝隙飘入。


  若不仔细观察,很难想象窗外那株在苏北“客居”的枇杷树竟长势喜人。墨绿的梢头绽放出香气四溢的花朵,奶白的小花抱团簇拥,宛如夜晚闪亮的眼睛。画家与枇杷花早已“对上了眼”,案几上已累积数十张白描写生图。图中的枇杷叶片看似相同,却又各带斑点或残边,小花或圆或方,抑或是五边形等几何图形,单看与枇杷花原样迥异,整体看来却分明是美美的枇杷花,隐隐约约还能嗅出点花香。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张洪军笑着说,“枇杷花经历苦寒傲然绽放,是这个季节难得的幽香,花的造型是我刻意描绘,融入了个人感受和情感交融。须细细琢磨,方能领悟其中真意。”画家聊起自己多年前创作《蝶舞春秋》的心路历程,画作主体的合欢树同样被赋予深层内涵。


  2010年暑假,时为灌云某中学美术老师的张洪军不远千里来到北京现代工笔画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高研班学习。那时他才真正明白,工笔画以生动且富有节奏的线条勾勒出物象的轮廓,再经历三矾九染、层层深入,才成就丰富立体且栩栩如生的画作。


  时值盛夏,暑气难耐。张洪军和同学住在没有空调的小房间,每天挥汗如雨,在刻苦学画之余潜心写生。院里有一株树形美观的大合欢树,盛开的绒状红花煞是好看。在不知写生多少次之后,他拿出了一幅造型感极强的草图。


  在随后的揣摩中,画家联想时代巨变,工笔画也在随之改变。他不仅将画面上的合抱之木作变形处理,还将红色合欢花统统调为白色,还有数只五彩斑蝶凌空起舞,深底色的巨幅画作顷刻间产生了超强的视觉冲击力。当画作在课堂上展开的一刹那,院长脱口而出:“好个‘蝶舞春秋’!画面高古雅致,创意空灵深邃。既有庄周梦蝶的意象,又有对理想信念的赞美。后生可畏啊!”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973年早春,张洪军出生于灌云县的叮当河畔,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学会了坚忍,外婆精致的婚庆剪纸作品让他心驰神往,家乡麦田里盛开的紫云英,让他对那一抹亮紫异常着迷。他迷上了画画,3岁时甚至画秃了姐姐的一支笔。


  1988年,张洪军考入原海州师范学校普师班,学习十分用功且成绩优异,但仍喜欢画画。有一次,他专心在课本空白处涂鸦,画了多幅仕女图,直到任课老师走到跟前也毫无觉察,一时成了“反面教材”。


  从海师毕业后,张洪军前往连云港教育学院继续学习,在深入研读国学典籍之余,开始偏向于绘画专业的深造。毕业后他进入中学任教,其间在省市多次教育系统绘画大赛中拔得头筹,并先后入徐州师范学院(现江苏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脱产学习中国画创作。从临摹、写生到设计,从山水画、工笔画、油画到水彩画,无论在哪里学习或从事哪种创作,他都孜孜不倦,别人画一两幅作品,他至少要画上七八幅。


  2016年,张洪军借调到灌云县文化馆做专职画师。之后他又再次前往北京,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工笔花鸟画高研班,成为工笔画大师苏百钧教授的入室弟子,先后担任高研班班长、班主任,直到2022年才回到灌云。在高研班学习的第一节课,苏教授的一句“先做人,后学画”让他铭记在心,并时刻以之为座右铭,刻苦、认真、低调。


  每年元旦前后,高研班都会到云南西双版纳写生。热带植物园的奇花异草固然令人迷醉,张洪军却将目光投向植物园以外,与辛苦劳作的花农交流,写生大批盆栽幼苗,把各种花盆的质感与幼苗旺盛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联想《汉书·谷永传》里的典故,创作出《参天之梦》系列画作。作品描绘了生机盎然的幼苗仰望根深叶茂的大树,构筑自己的参天之梦,其画法技巧多样,色彩单纯、疏密有致,一点一染尽显幼苗超强的生命力,作品一举夺得“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在中国工笔画中,物体本身所固有的颜色的使用原则根植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并不简单追求光色变化下的真实感,而是强调物体本质特性的表达。”张洪军说,“而工笔画的根系又深深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庆幸自己在学画前精读国学作品,并在之后将其与绘画融会贯通。”


  张洪军作画时常废寝忘食,忘我的境界让恩师苏百钧大为赞赏。当年在云南竹林写生,气温骤降,他仍坚持每天两进竹林,导致双肘、双膝被寒气侵入后落下病根。《逍遥游》《万物生》《竹喧记》等系列优秀作品就出自那个时期的写生积累,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内心理想而美好的境界,画中繁密处万象丛生,尽显盎然生机,留白处旷达幽远,以其无声而胜有声。唯有精准的“妙有”,方能得高妙的“空无”。其画作之妙是国学与绘画技艺的双修,更是画家写生的积累与智慧的结晶。


  张洪军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单是为了牡丹写生,他就无数次辗转菏泽、洛阳和盐城之间。在上海植物园写生时,一丛开败的美人蕉残根处冒出了粉色嫩芽,画家从中看到了生生不息与坚韧不拔,由此感叹世间轮回,凋残之中也会透出新生之美。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让他受益匪浅,其《生生不息》《南国果香》《金秋》等先后入选全国工笔画展,《午后》2019年入选江苏省“文华奖”,并获得第二届“花果山文化奖”。


  2020年,张洪军出版自己的画册《工·无界》。在京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墨香》名师课三度邀请他登台授课。《墨香》是一档由书画名家示范讲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类栏目,旨在落实国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求,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张洪军的画作取材日常而立意高妙,看似普通而又技法多变,因而在央视授课时广受观众好评。


  “他从传统花鸟画写生路径中走来,又试图寻找新创作模式,糅合现代元素,将人生感悟融入自然之中,用心描绘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以追求气韵的生动,传达花鸟生机。”在为《工·无界》画册作序时,苏百钧教授这样评价。


  2023年中秋前后,张洪军两赴山东冠世榴园,一个多月里,每天对着几棵数百岁树龄的石榴写生,上午下午各一张。那年冬天,他又置备一身棉袄棉裤,再度前往描摹饱经岁月洗礼的虬枝,最终创作出《榴金岁月》。作品完成后,成功入选“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画展”。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