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晶晶 通讯员 范竞文 )“因为肢体残疾,适合我的岗位很少,这次专程来到现场,竟然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残疾人小涵道出心声。日前,市残联举办妇女节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如同一束暖阳照亮了残疾人的求职之路。在招聘专区,特别为我市残疾妇女开设辅助性就业产品展销摊位,吸引众多求职残疾人驻足流连。
这是我市推进残疾人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2024年全市新增残疾人就业2837人,就业率达65.03%,年度应届高校毕业生服务率、就业率均达100%,一系列创新举措让特殊群体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底数摸排+政策护航 织密就业保障网
为破解残疾人就业结构性矛盾,市残联通过大数据比对与实地走访相结合,全面掌握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残疾人用工情况。截至目前,全市427家机关事业单位中,43家已实现残疾人就业。
"我们深入实施‘百企千岗’园区行、促就业、稳就业系列活动,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以更高质量的标准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累计为133家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开发岗位819个。
在东海县,"融媒体+就业"模式成效显著。当地将招聘活动与民生栏目深度融合,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把就业岗位送到百姓"指尖"。2024年,全县通过线上渠道促成残疾人就业217人,企业招聘成本降低40%。这种"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服务模式,已在全市推广,全年开展各类招聘活动43场,提供岗位1215个。
多元就业+技能赋能 激活增收新动能
"现在每月能赚2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在灌南县"阳光小屋"圆珠笔组装车间,残疾人李女士正熟练地操作设备。作为辅助性就业示范项目,"阳光小屋"整合手工加工、非遗文创等业态,带动120余名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了持续优化服务效能,我市还积极探索辅助性就业新模式,实现辅助性就业从手工劳动类、非遗文创类、社会实践类到多形态共融共进的迭代升级,涌现出灌南县“阳光小屋”圆珠笔组装,赣榆区助残就业服务进税务大厅,海州区馨康唐宝外挂车间、家政小分队,开发区“佰乐福”助残超市、“百穗餐厅”等一批就业项目。截至目前,全市900名残疾人在55个残疾人之家参加辅助性就业,残疾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针对残疾人技能提升需求,我市构建"培训+认证+就业"全链条体系。2024年,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2期,惠及1726人次。特别设立的盲人按摩学历中专班,15名学员全部取得中专学习证书,在2024年全国盲人医疗考试中我市9人报考,4人通过,超过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通过率。"我们与市总工会合作,将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纳入市级劳动竞赛目录,激发学习热情。"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服务创新+社会协同 构建就业生态圈
为破解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我市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通过建立6家残疾人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开展"宝龙工作室"就业辅导计划,形成"传帮带"长效机制。2024年,该工作室开展就业宣讲10场,培训就业辅导员50人,发布《残疾人就业·宝龙说、宝龙访、宝龙帮》系列视频15期。
在精准帮扶方面,市残联持续援助困难残疾人就业增收,开展就业困难残疾人认定活动3场次,组织开展残疾人专场招聘会43场次,召集235家单位为残疾人提供岗位1215个,有64名残疾人通过招聘会实现就业。
就业民生头等大事。下一步,市残联将持续优化服务、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标准,通过举办招聘会、各类助残就业专项行动科学拓岗、精准匹配、全程保障,帮助我市更多残疾朋友就好就业、好就业。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校对 徐蕾 审核: 曹银生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