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莹 通讯员 连科)企业有技术需求,高校院所有技术储备。如何更好地打通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转移转化中的堵点、卡点?昨日,笔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我市借助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好转”“不会转”“不愿意转”等难点、痛点。截至2024年年底,我市已经建成了8家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仅2024年,我市就推动促成13个校企合作项目签约,合同额666.1万元,申报或引进科技副总等人才15位,推动校企联合申请专利6项、联合申报市级以上计划项目5项。
企业提出科技需求,高校院所匹配专家团队。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同传统的科技平台不一样,而是以共性技术与平台支撑、原创成果转移转化、产业需求联合攻关以及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为主要核心功能,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打通高校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卡点,为高校原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方位支撑与保障。
2024年6月,港城企业天邦科技围绕未来机器人自动化控制前沿方向,提出危化品自动装车机器人的研发需求。市科技局第一时间发动匹配8家高校成果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的科研成果,围绕企业研发诉求和专业范畴,精准筛选并对接了西安交通大学的赵飞研究员和邓建强教授。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连云港基地迅速组织两位资深专家奔赴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依据详实的调研结果,双方高效协作,在短短一个月内便顺利签署了“危化品自动装车机器人”“危化品自动装车机器人控制检测技术开发”“新型油气卸料系统设计研发”等3项产学研合作协议,合同总金额达150万元,并联合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企业提出科研订单需求、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接单的方式,促进了企业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联合攻关机制建立,实现高校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切实解决产业链共性难题,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加速高校院所项目产业应用,解决共性难题。我国燃煤发电每年产生超6亿吨粉煤灰,传统堆存方式不仅占用土地资源,更造成重金属渗滤、扬尘污染等环境风险。针对这一痛点,市科技局经筛选匹配,联系吉林大学成果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推动于吉红院士团队多次赴连云港中星能源有限公司对接洽谈,双方于今年1月20日签署合作协议,推进高铝粉煤灰资源化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实现“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转型。这是我市促进行业共性难题破解的一个案例。今年以来,我市以转移转化中心为平台,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构建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让科研成果顺利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