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市多措并举推进移风易俗


(□ 张文华 王玥)春风送暖,草木萌发。墓园里的白菊静静绽放,网络祭扫平台的留言不断更新,文明追思的新风正悄然取代传统祭扫。近年来,我市以移风易俗为抓手,结合清明节传统节日契机,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完善公共服务、强化示范引领,推动文明新风浸润城乡,让传统节日焕发现代文明的生机。

文明新风

绿色低碳祭扫成共识

清明前夕,东海县康园社区绿苑广场人头攒动,一场“文明祭扫  绿色清明”宣传活动正在开展。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倡议书、现场答疑等方式,引导居民用家庭追思、网络祭奠等低碳方式寄托哀思。“以前总觉得烧纸钱是传统,现在才明白鲜花祭扫更有意义,还能保护环境。”居民王女士说。

  在海州区玉龙社区,网格员通过火灾警示案例讲解、环保祭祀方式演示,引导居民用“纸钱换鲜花”“云端寄哀思”等新型祭扫方式,让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悄然接轨。志愿者同步开展“绿地清患行动”,累计清理可燃物23处,从源头消除隐患。更具巧思的是“文明祭祀积分兑换”窗口———居民凭未焚烧的祭祀用品可兑换绿植,以激励方式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社区文明祭扫宣传活动,不仅用生动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桎梏,更让绿色理念扎根于居民心中。从“烧纸钱”到“献鲜花”,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这场活动成为移风易俗的生动缩影。未来,随着更多创新实践的落地,文明新风必将如春雨般浸润千家万户,让传统与环保和谐共生。

公墓服务

畅通“思念之路”

作为海州区规模最大的公墓,青龙山公墓今年提前谋划,推出多项便民举措。3月29日起,该公墓联合市交警部门在山脚、机场路等地增设临时停靠点,推出实景导航,有效缓解往年多发的拥堵情况。

  3月30日清晨,市民李女士一家抵达公墓山脚,沿着新拓宽的上山道路步行至墓区。“往年堵车严重,今年道路拓宽了,还有志愿者指引,方便多了。”李女士说。同时,公墓内还设置便民服务点,免费提供轮椅、雨伞、热水等物资。最引人注目的是“纸钱换鲜花”活动,工作人员每日准备1000株鲜花,鼓励市民以低碳方式祭扫。市民张先生用带来的纸钱换了一束白菊:“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仪式感,又保护了环境。”

  此外,青龙山公墓还主动“减项降费”,下调墓区价格和延伸服务费用,最大降幅达25.77%,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移风易俗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用实惠政策引导,推动落地。”公墓管理负责人表示。

  青龙山公墓的优化服务,既是对群众需求的暖心回应,也是对文明祭扫的坚定支持。从实景导航到“纸钱换鲜花”,每一项举措都传递着人文关怀。当便民服务与绿色理念交织,清明祭扫不再是拥堵与烟尘的困扰,而成为一场庄重与温情并存的追思之旅。

红色传承

思政课“走新”更“走心”

清明不仅是追思故人的日子,更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契机。我市多所学校将课堂搬到烈士陵园,用“行走的思政课”厚植家国情怀。

  春风拂过苍翠松柏,誓言回荡英雄长眠之地。3月27日上午,灌南县烈士陵园内松柏肃立,灌南中等专业学校200名师生整齐列队,手持白菊,面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深深鞠躬。师生代表缓步上前敬献花篮,洁白的缎带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全体师生默哀一分钟,空气中凝结着对先烈的无限追思。“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用行动传承他们的精神。”学生代表在发言中说。

  同日,抗日山烈士陵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祭扫者”。班庄小学党支部全体党员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誓言在山间回荡,党员教师代表感慨:“站在烈士长眠之地宣誓,更能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我们要把红色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清明祭英烈,薪火照丹心。通过庄严肃穆的祭扫仪式,广大师生以行动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将红色精神内化为责任与担当,彰显“誓言如炬照征程”的信仰力量。

  风起清明时,文明正当时。我市以文明祭扫为切入点,将移风易俗融入百姓生活,既守护了传统文化内核,又赋予了节日新的时代内涵。这场“破旧立新”的实践,正为乡村振兴和城市文明注入持久活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