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海州区岗埠农场的农机总站内,工作人员对收割机等农用机械进行全面的维修、保养、调试等工作,为下一步“三夏”粮食收获做好准备。(记者 王健民 通讯员 徐卫 摄影报道)
(□ 袁春梅 宋文波)春耕正酣,近日,我市首批插秧机队伍已整装出发,奔赴南方支援春耕生产。作为全国农机跨区作业的“排头兵”,港城农机手们再次以高效、智能的装备和服务,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今年全市预计发放农机跨区作业证10000张以上,证件的发放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助力农机作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全市农机跨区作业收入稳定在12亿元左右。
跨区出征助力南方春耕
4月6日,数十台插秧机及保障车辆组成的“钢铁长龙”整装待发,所有机械全部由货车运输。
“第一站是湖南长沙,以长沙为中心辐射周边多市,目前有15000亩的早稻插秧订单。”连云港谷粒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洪业是一名90后“新农人”,目前运营多家水稻育秧工厂,企业拥有40多台插秧机,提供育秧、插秧等一条龙服务。
王洪业第一批派出了28台插秧机,一台插秧机每天能插秧50亩左右,在湖南作业结束后将前往上海,在上海还有1.9万亩插秧作业订单,然后一路往北,完成洪泽湖片区作业后回到本地。
“水稻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加快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减轻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022年,王洪业联合东海县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全省最大的水稻育供秧基地,并完成水稻插秧面积30000余亩。
王洪业介绍,为了更好地进行跨区作业,去年公司新购置了20多台进口插秧机,能保证插秧机在高速行进过程中快速送秧到位,插直且不伤秧。每台机械配备3名人员,一名司机,另外两人负责投放秧苗,工人每天的工资在200元到300元。
成为农民增收致富重要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东海县推广稻麦联合收割机以来,针对县域内西部岗岭东部湖荡的收获时间差,1996年成功地实行“东机西调”,为小麦抢收立下大功,成为跨区作业的雏形。1998年,组织外出到山东收割,跨区作业形成规模。
由于收入可观,农民的购机热情一路高涨,联合收割机保有量逐年猛增,跨区作业队伍逐年壮大,足迹遍布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浙江、东北三省和本省苏南等地区,为东海县农民创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每年发放农机跨区作业证在10000张左右,其中东海就有4000多张,一直是全市跨区作业的“领头兵”。去年,该县夏季外出跨区作业约4100台,秋季跨区作业有3000台,跨区收割稻麦730万亩,创收4.05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近400元,实现历史新高。
“每年国庆节前后,我们出发去东北垦区跨区作业,大约一个月时间,每台农机能有四五万元收入,结束后就往家里赶,到家就干活,还能再挣个两万元。”东海县兴路农机合作社社长单华江介绍,每年跟着他一起跨区作业的有30多台农机,按照不同地域农作物收获时间开展跨区域作业,已经成为这些年大家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小农机”衔接“大市场”
在农机跨区作业中,政府农机部门起到了关键的支持和配合作用,组织人员外出考察落实跨区作业市场,建立跨区作业信息库,整合跨区作业资源,周密制订作业路线,为跨区作业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
经过20余年的跨区作业,港城农机手们不断优化出门线路,科学安排行程,形成了“首战华南、西南,再战华中,突击东北,回师华东,挥师跨江南”的作战路线。
据了解,每年5月初,高性能收割机首战华南和西南,兵分两路:一路从海南、浙江,沿着江南、苏中;另一路从四川、江西、湖北,向中原地区如河南、安徽等省挺进。6月15日前后,开赴山东的胶州半岛。8月初,高性能收割机再由四川、江西、湖北等地收割早稻,9月底长途跋涉转战东北三省,10月下旬返回家里,11月份再向苏南、浙江等地收割晚稻,直到12月底结束。
“在跨区作业证发放中,绝大部分都是收割机,但现在也有插秧机,目前数量虽然不多,只有几百台,但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将来会逐渐增多。”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机跨区作业正由夏季向全年四季扩展,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作物延伸,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领域拓展。跨区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将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和推动乡村振兴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