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铁牛”换“飞鹰”——看种植大户的智能春耕实践


(□ 孙晨晨 柏凯楠)在赣榆区塔山镇广袤的农田边,种植户储厚杰掏出手机,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飞行数据:作业面积200亩,剩余农药20升。回想起前几年因购买无人机而被村里人嘲笑“烧钱”的情景,储厚杰咧嘴一笑,“现在还有不少种植户排队请我帮他们打药呢!”他指着手机里的预约笔记,满是自豪。


  储厚杰是塔山镇的种植大户,承包了900多亩土地。这片土地,是他辛勤耕耘的舞台,也是他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试验田。作为塔山镇第一批“吃螃蟹”的种植户,储厚杰在2020年就勇敢地踏上了智能化农业的探索之路。


  那时候,无人机应用于农耕的技术还未普及至村镇,甚至在很多种植户眼中还是新鲜事物。储厚杰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对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决定试水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当时,我偶然了解到无人机可以在农业上用于施肥、打药等作业,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尝试。”储厚杰说。虽然村里的长辈们不理解,但他还是决定购买一台无人机,自己探索智能化农耕。起初,他对无人机的操作并不熟练,但凭借着一股子钻劲和韧劲,很快就掌握了无人机的飞行技巧和农业作业流程。


  无人机的应用,让储厚杰深刻体验了科技的力量。他发现,相比传统的人工方式,无人机在施肥和打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无人机能够均匀地将肥料和农药喷洒在作物上,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不均匀和遗漏问题。同时,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极高,大大缩短了作业时间。“以前,900亩地的施肥和打药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现在无人机两天就能完成施肥,一天就能完成打药。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储厚杰说。


  储厚杰的智能化春耕实践,不仅让他自己受益匪浅,也给塔山镇的其他种植户带来了启示和鼓舞。他们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了解无人机的操作方法和作业效果。储厚杰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大家一起提高生产效率,共同走智能化农业的道路。


  春风拂过塔山镇的田野,“飞鹰”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今年,塔山镇共有100余台无人机参与春耕,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尝试使用无人机等智能农机具进行作业。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