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莹 通讯员 连科)“累计派出了科技副总70余人次服务园区企业,开展了揭榜挂帅等各类产学研合作共240多项。”这是江苏海洋大学围绕市开发区产业需求,为园区定制的“科技成果”系统。市开发区是港城科技创新的高地,江苏海洋大学是我市本地高校,为了打通科技成果和产业需求的玻璃门,双方借助科技副总、揭榜挂帅等机制,努力实现技术难题攻关、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共赢共享,有效地了破解了园区中小企业科研设备短缺和技能不足的问题。
在科技领域,从0到1,代表着研发突破;从1到100,代表着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如何缩短“从1到100”的距离?市开发区和江苏海洋大学的高效互动正是我市对此做出的回答。市科技局副局长李传志表示,我市各县区(板块)科技部门通过同高校院所积极对接,让停在“书架”的科技成果迈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奔向大市场。
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企攀高争先。在东海,科技部门抢抓南北共建机遇,促进无锡科创飞地建设运营,实现硅产业、绿色食品、低空经济等领域科技项目孵化和转化应用。在灌云,科技部门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加强与大院大所对接,组织产学研活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灌南,科技部门引导重点园区、龙头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深度挖掘省产研院科技资源,紧盯“新兴赛道+前沿技术”,结合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载体,定向延揽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和优秀创业项目。
创新合作机制,打造创新样板。赣榆通过引入“中国海洋大学-赣榆区人民政府海洋食品加工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海洋新产品开发等研究成果在赣榆落地应用。而海州科技部门则探索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人才“互聘共享”、人才计划与科技项目联动协同等机制,夯实人才团队建设。连云区则建设省科技创新券服务驿站,仅2024年就指导鸿云实业等3家提交科技创新券兑付申请19.9万元。
持续开展科技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近年来,我市开展校企对接、双创大赛、产业发展交流会等科技活动,抢占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先机。2024年,市开发区科技部门开展校企对接47场次,推送高校院所技术成果500余项,新增合作成果97项。连云港高新区充分用好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716研究所、海资院等创新平台,协同鹰游纺机、日出东方等企业,组建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开展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359现代产业新赛道。
随着各县区科技部门加大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连云港正涌现出万马奔腾、万企追逐创新的发展新氛围。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