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婷婷 李晓敏 胡宏观)当下,正是麦苗攒着劲儿往上长的时节,在港城一个农场的农田里,一架植保无人机从地头升起,从麦田里飞过,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她,便是徐荣,连云港荣邦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掌舵人。这位身形娇小却充满能量的85后,凭借对农业的热爱和执着,在绿意盎然的田野上,铺就了一条沾满泥土芳香的乡村振兴之路。
选择返乡
“新农人”邂逅无人机
2014年,徐荣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告别繁华的市区,回到她自幼成长的农场。这片充满泥土芬芳的土地,承载着她童年的欢乐与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从小在农场长大,这里的饭菜香,乡间生活自在,与质朴的农民和田间的动植物相处,让我感到无比踏实。” 。
传统农耕里,打药、施肥是繁重又艰辛的劳作。背着三四十斤重的打药桶,在泥泞田埂艰难前行,农民们的辛苦徐荣看在眼里,如何减轻农民负担、提升生产效率?成了她心头的牵挂。一个偶然机会,农业无人机的广告闯入她的视野,那一刻,灵感的火花被瞬间点燃。尽管当时无人机尚处推广初期,饱受质疑,许多人担心打药量不足,难以有效防治病虫害,但徐荣没有丝毫犹豫,果断购置8台无人机。她勇敢地向农场领导请缨,揽下6万亩农田的防虫治病任务。凌晨三四点,当人们还在睡梦中,徐荣和团队已在田间忙碌。经过一周的艰苦奋战,他们成功完成任务,用事实为无人机植保的优质高效正名。
紧跟潮流
打造苏北飞防“王牌军”
在推广无人机的过程中,徐荣越发清晰地看到其在农业领域的无限潜力。相较于传统地面植保机,无人机不仅能避免损伤作物,还能在播种、撒药、施肥等环节大幅提升效率。2019年,徐荣牵头成立荣邦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如同一块磁石,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此后,合作社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无人机数量从8台激增到70台,一支由70名飞手组成的专业植保飞防团队迅速组建,成为苏北地区农业领域的佼佼者。在实践中,徐荣和团队不断探索创新,优化作业流程,实现从人工提桶加药到自动加药的跨越,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业务不断拓展,服务面积扩大到12万亩。
农业生产分秒必争,农忙时节,几万亩地的播种、施肥需在短时间内完成,飞手们常常夜以继日。夏日炎炎,气温飙升至三十七八摄氏度,在轰鸣的收割机旁,徐荣和团队成员在麦浪中忙碌穿梭,汗水湿透衣衫,却从未停下脚步。
为紧跟智能技术发展潮流,徐荣定期组织团队培训,学习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引进先进设备。合作社不仅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还为当地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2021年,合作社被选为连云港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肩负起培育新型农民的重任。
创新引领
迈向智慧农业新时代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徐荣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面对农村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她积极响应国家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与农科院深度合作,参与新品种区域性示范种植。
徐荣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她努力整合各方资源,吸引高学历人才加入团队,构建“资源共享、共同创业”的发展模式。如今,她的团队中有5名本科生,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思维活跃,能为团队带来蓬勃朝气。”徐荣说。
每天查看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安排打药工作,已成为徐荣多年的习惯。“女性创业面临更多挑战,要克服感性思维,保持冷静理性,具备强大的抗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平衡好家庭与事业。”她的团队中有3名女“飞手”,她们凭借女性特有的细心与坚韧,在工作中与男同胞并肩而立,毫不逊色。
凭借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2024年,徐荣荣获“创响港城”农村创业大赛优秀奖。未来,她计划进一步汇聚引领农村闲散劳动力,在广袤田野上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