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黎一)推开民主中路97号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时光仿若凝结在某个未完成的句点。狭长的工作室里,暖黄灯光漫过案几,皮革的温润质感在指间流淌,铜钉与木案的叩击声编织成规律的音符。
屋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成品皮具,从挂件到包袋,从手表带到腰带……每一道褶皱上似乎都还藏有匠人指尖的温度。屋内一角,戴着报童帽的程俊杰正俯身案前,皮料在他的敲打拼接下仿佛逐渐苏醒,投射出时光的印记。
檐角流年中的历史叠影
程俊杰创办的“可尔仕皮具工坊”位于民主中路97号,前身是恒懋杂货店。青砖黛瓦间,爬山虎的藤蔓在岁月里蜿蜒,仿佛在展示老房子的勃勃生机。
这幢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二层建筑,曾是原新浦老大街商业辉煌的“见证者”之一,当年六扇门面的气派、前店后宅的布局,使其成为当地极负盛名的商业地标之一,如今依然能看出当年辉煌的痕迹。
恒懋杂货店的开创者是王公屿,这位名噪一时的商业巨子,其家族的商业版图在清末民初便已初具雏形。其祖父王广生以“恒大”为名,开创了一段商业传奇。恒大杂货铺的门楣上,“恒则能久,大乃益昌”的楹联在风雨中屹立不倒,见证了王家从驴驮车队到汽车、轮船的商业跃迁。
上世纪二十年代,当铁路修至原新浦,王公屿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力主家族将发展重心从东部城区转向中心街区。在他的建议下,家族企业摒弃传统坐商模式,实行薄利多销,对邻县商户免费招待中餐,开创了商业竞争的新格局。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王家在原新浦开设了七家店铺,全部冠以“恒”字头,与沈云沛家的“甡”字头商店一起,撑起当地商业的半边天。
恒懋杂货店不仅是王家商业帝国的缩影,更是原新浦地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见证。这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门面上方隐约可见西式对称的几何图形,线条流畅、简约,却透露着异域风采。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伫立于民主中路百余年,它历经风雨洗礼,见证时代的变迁,如今,在手工艺人程俊杰的陪伴下,它又承担起了另一种责任,仿佛开启了全新的生命……
百年老屋中的游子匠心
2018年,在苏州“漂”了近20年的程俊杰回家了。
凭着对皮具制作的热爱,他认定了返乡创业这条路。
“我直接到民主路来租房子,这边无论是悠久的历史还是街区现在的风貌,都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环境和我想开的工作室非常契合。”程俊杰说。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最初看好的几个房子都已经出租。无奈之下,程俊杰只好先在老街不远处的古玩城“落脚”,把工作室先开起来、把手里的活先做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民主路街区的工作人员在古玩城里发现了正在埋头制作皮具的程俊杰。
“他正是我们街区想要找的传统手艺人,我们想通过他们以及他们的产品与老街形成共鸣和互动,让老街在新的时代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民主路商业街区招商负责人杨天童说。在街区的支持和帮助下,程俊杰顺利地从古玩城搬到了沿街商铺里,而他的工作室也终于得以和市民、游客零距离接触。在此期间,又搬了一次“家”后,程俊杰终于在民主中路97号安顿下来。如今,他与这条老街的相逢相知已进入到了第7个年头。
能够在这样一种安静的氛围下制作皮具,正是当初程俊杰从苏州返乡创业开皮具工作室所设想的。
把兴趣爱好做成一项事业
在程俊杰的工作室里,无论是墙上的挂钟,还是过道里的绿植、柜子上摆放着装饰画等等,都是用皮料自己DIY出来的。“我这里几乎没有一件新家具,从沙发、柜子到几张工作桌都是从连云区山上的老宅里搬来的,只是把颜色稍微做了统一,简单的木纹色经典耐看。”程俊杰说。
在他看来,这样做并不单单是为了节约,更多的是老物件身上附带着的岁月痕迹让在这里工作的人感到踏实,也和这老房子一样,时不时还能够激发出一些创作的灵感。
在工作室二楼的沙发旁,有一个长1.6米的木纹桌,桌腿四周被加固后又多了一个收纳皮料的功能。“这是我父亲当年用过的工作台,小时候,每当他在桌前制作贝雕作品,我就会趴在旁边看着、学着,期待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动手做一个。”程俊杰说,老桌子和这个房子一样,虽然旧了,却让人踏实、安心,仿佛能将人一瞬间拉回到童年的时光里,找寻到最初动手制作时的那份快乐和激情。
如今,程俊杰依然带着那份手工艺人的初心:每天早上7点多钟来到老房子工作室,晚上10点多钟离开,一天伏案十多个小时,却乐此不疲。
支撑着他的是从小到大对于手工制作的热爱。“小时候,我家附近有废品收购站,我们几个小伙伴没事就跑去,跟老板打过招呼后,就动手拆那些回收来的废旧家电,这个过程很有成就感。”程俊杰说,而真正接触到皮具制作还是在苏州工作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文创展上看到了手工制作的牛皮工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从网上购买了一些材料、搜索到了相关的教程,花费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给自己量身定制了一个工牌。
“我当时在苏州一家电子厂的研发部上班,工牌用的范围很广,而单位发的又是塑料的保护套,很容易磨损。”程俊杰说,正因为如此,当佩戴自己做的工牌上班后,很快就被同事发现了,甚至还有不少人问他购买的途径。
正是这件不起眼的小事,燃起了程俊杰从小就爱动手的初心。“我的老顾客就是从那时候慢慢积累起来的,现在还有很多苏州、上海的朋友向我定制皮具用品。”程俊杰说,因为很多同事朋友喜欢找他做皮具,他的订单也越来越多。不满足于做兼职的程俊杰干脆辞职,回到老家创业,做一个“快乐的皮匠”。
不断创新中传承文化脉络
“赶完两个订单后,就准备开始皮具制作的教学了。这几年,断断续续有不少人跟我约课。现在工作室面积也足够了,得把教学这一块开展起来。”身为海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具制作工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程俊杰告诉我们,来到老街创业后,他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人们现在对于传统手工的认可和喜爱,而他想回馈给社会的除了好的作品,还有就是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
街区每年鼓励程俊杰带着作品参加非遗手工艺的认定,而且成功的话还会给予他房租上的优惠作为奖励,这也让他更加认可了自己的这份执着坚守。
对于自己的产品,程俊杰非常自信。“我现在的订单中,90%来自老顾客,可能刚开始只是找我做个手表带或者皮带,随后有了自己喜欢的包也会找我来定制。”程俊杰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他和客户的微信对话,有的顾客只是发来一张图,提了一句要求就结束了,甚至没有提到价格。
这在程俊杰看来,就是他和顾客之间培养出的默契,是顾客对他诚信经营的信赖。“我来这个街区后,有个顾客第一次进店就买了五六样现货,最近几年,她陆陆续续找我做了上百件皮具。”程俊杰说,这些顾客给予他信任的同时也让他有了压力。如何在传承中进行不断创新,成为程俊杰的一个重要“课题”。
“虽然任务艰巨,但好在我身处民主路这条百年老街,爬山虎、钟楼、民国建筑群都会给我一些启发。在我的包上,我还尝试着放入本地的西游元素,桃花涧的摩崖石刻元素也被我运用到了皮包的装饰中。”程俊杰指着橱窗里的一款非卖品说,这套皮具上烫印的就是将军崖岩画图案,曾经有个外国游客出高价购买,但被他婉拒了……
也许,在程俊杰看来,皮制手工包也和这老房子、老物件一样,可以展示创意也可以承载时光,而他想要留住的还有当时制作皮具时的那份激情。
每当老街的夜越来越深,看着皮料在案头散射着灯光。程俊杰总爱想象这些作品的归宿:或许在某个雨天,装着年轻人的车票;或许在异乡的灯光下,盛着游子的乡愁;又或许是有心人特意送给爱人的纪念日礼物……“我只管专心缝合时光,把一针一线缝合成为老街写给世界的信笺。”程俊杰说。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