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6万亩小麦喝上“增产水”


(魏吉珂 赵威娜  张思洋 徐卫)日前,在海州区岗埠农场王沟生产区,两台搭载智能传感系统的机械喷浇机正高效运转——长达50米的喷臂匀速旋转,水雾精准覆盖麦田,干涸的土壤瞬间浸润。面对持续旱情,岗埠农场启用11台智能喷灌设备,全力推进6.4万亩小麦抗旱作业,较传统灌溉效率提升3倍,为夏粮丰收筑牢根基。


  在刘庄队麦田,大队长管理员徐传青轻触操控屏设定参数,搭载北斗导航的喷浇机立即启动作业。“这台设备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量,比人工判断精准得多。”徐传青向笔者介绍,新型喷灌机采用雷达测距技术,辐射半径达55米,配合压力传感系统,实现精细化喷洒,确保每株麦苗根部30厘米深度均匀吸水。


  相较传统漫灌,新技术每亩可节省水资源60%以上,灌溉时间、成本显著下降;因水肥同步利用率提升,小麦有效分蘖数增加,预计每亩可增产粮食100斤,实现抗旱、节水、增产的效果。


​“开机前得校准导航,喷洒时盯着传感器数据。”拥有20年经验的农机手方小轩,如今已成为智能设备操作专家。农场通过“理论培训 田间实操”模式,使农机手掌握物联网操作技能,设备利用率达98%。


  在农技员的电脑大屏幕上,6.4万亩麦田的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情况一目了然,技术员通过无人机进行智慧巡田,可以精准判断目前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智慧巡田,我们给每块田定制了精准的灌溉、施肥、喷药等方案,采取因田施策的方针,确保每一块田都能平稳生长。”


  “这只是第一步。”岗埠农场农业中心负责人包加站指着田垄间的墒情监测仪表示,农场已布设3座物联网农情监测站,未来将接入气象卫星数据,构建旱情预警模型。同时计划引入无人值守排灌系统,进一步提升农田排灌效率,让灌溉“恰到好处”。


  岗埠农场的实践是海州科技抗旱的缩影。目前海州区已建成17个省、市级数字基地,布设物联网终端40组,涵盖5台土壤墒情监测站。在浦南镇,番茄庄园使用根基带电、NFT水培、Priva温控等技术,使番茄种植节水60%、增产3倍;小荡蔬菜基地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浇灌设备,更节水节肥,将西瓜种植用水量下降20%。海州区正以科技创新打破“靠天吃饭”魔咒,年底前,还将新增2台水肥一体化设备,让更多农田装上“数字大脑”。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