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6.6% “研产融合”加速释放海州科创势能


(记者 魏吉珂 通讯员 倪豪杰 徐欢)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R1671B在悟空智算中心完成全量部署;北大校友企业6个科创项目集体签约;26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科技贷款2.12亿元……这些最新动态,正是海州区“研产融合行动”的生动注脚。截至目前,海州区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7家,科创生态圈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海州区着力建立研发成果梳理、跟踪、服务落户及支持培育等全链条服务机制,实现了一批高水平研发成果在海州区产出、落地、转化,吸引了一大批科创项目集聚。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6.6%。


  为深化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机制,海州区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与江苏海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签订了新一轮合作协议。其中,江苏海洋大学与悟空智算合作的悟空智算数字研究院已成功落户海州区。“十四五”期间,海州区成功建成13个重大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实力。


  针对成果转化痛点,海州创新实施“双轨制”服务机制。对在研且临近产业化的项目实施滚动梳理,提前准备产业化所需的载体空间、融资渠道、政策支持等;对研发成果转化为产业化项目过程中的问题,由科技服务联系点专人收集并联系,累计解决涵盖融资需求、载体需求、研发合作等多方面共计55项诉求。


  海州区还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全力保障,制定印发《海州区推进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加快打造“基金+项目+产业”一体化生态链。该区科技局健全科技服务联系点制度,年均深入企业服务超500家次。2024年,海州区落实高企、项目及科技税收减免等资金超6亿元,助力科技项目从科研成果走向生产线。


  在产业布局上,海州区聚焦“359”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展。支持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创建国家实验室,推进正大天晴等重点实验室重组,引导龙头企业建设省级实验室。同步布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通过“红韵海州人才新政十条”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星级评定和弹性管理制度。


​“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将突破63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80家。”海州区科技局局长马玉青表示。下一步,海州区将重点突破成果转化瓶颈,提升研发主体质量,吸引更多高端资源集聚。通过深化“研产融合行动”,构建研产互促的螺旋式发展格局,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亿元,将科创势能全面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