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灌云农民田恒银捐赠抗战功德碑


(记者 史卫平)一通刻于1932年的功德碑,其主人胡文臣在抗战初期曾率部参加连云港保卫战,后牺牲于抗日战场。石碑先是遗落民间数十年,后被灌云县四队镇兴五村村民田恒银埋于自家菜园保护起来,今年4月9日,这通埋藏了44年的石碑被他捐赠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市文保所),“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石碑被文保部门收藏,那是它最好的去处。”

这通石碑为青石材质,碑身高230厘米、宽98厘米、厚19厘米。边框刻53个“回”文图案,框内竖刻“除暴安良”4个大字,楷书,字径30厘米,上首刻“财政部淮北盐务稽核分所税警第三区相卿胡区长德政”,落款为立碑时间和“苇南北二十乡民众公颂”。碑座为元宝状,正面下方刻“流芳百世”4个字。

“这位‘相卿胡区长’,大名胡文臣(1889年-1938年),字相卿,天津杨柳青人。”长期研究本地石刻、曾编撰出版《连云港金石图鉴》的市文保学会专家顾问封其灿介绍,据史料记载,胡文臣家境贫寒,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继承父志,精通武术,中学毕业之后入伍当兵,1929年,任国民党财政部淮北盐务稽核分所税警第三区区长(中校),驻防龙王荡(包括现在灌云县四队镇、同兴镇、圩丰镇等区域)。

据地方志书记载,龙王荡以前盛产芦苇,从清政府开始,为了开发利用,从同兴往东直至海滩沿车轴河两岸划片管理。“河南、河北各有10个队,分别称为南一队、南二队……北一队、北二队……”今年76岁的四队镇兴五村村民田恒银告诉记者,早年间“南北二十队”这一片统称“龙王口”,“据我父亲在世时讲,我家所在的地方,河南岸建龙王庙,河上架木头大桥,河北成为繁华集镇、交通要道。”

当时淮北盐务稽核分所税警第三区也设在此。由于龙王荡一带匪患肆虐,胡文臣部奉命缉匪,同时严厉打击非法贩盐、偷盐。1932年,当地老百姓在“龙王口”大街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派专人看护。“石碑揭幕那天,胡文臣亲自剪彩,派人抬着笆斗在街上撒洋钱(银圆),我父亲也去看热闹、捡洋钱。”田恒银说。

据《连云港抗战志》记载,1938年3月,国民党淮北税警部队(地方盐警武装)奉命改为游击第八军,接守云台山地区,胡文臣为第三总队上校总队长,驻防东陬山。1938年5月,日军在海、空火力配合下在连云港强行登陆,被守军击退。当年9月,胡文臣率部移防云台山前线,参加了大桅尖保卫战。因“守土有功”,并晋升为少将。如今,在连云区东陬山西坡的藏军洞里,还保留着胡文臣于1938年8月留下的一首诗刻:倭寇犯我海疆,飞机到处逞强;为免轰炸殃及,依山筑室避将。

1938年11月,胡文臣奉命率部至泗阳增援被日军所困的抗日军队,后又奉调堵击由徐州东犯之敌,途中遭伏击,终因敌众我寡而牺牲,时年50岁。日军占领灌云“龙王口”后,烧了街口木桥,推倒了胡文臣的功德碑。

1962年,石碑被当地生产队用于建队房。直到1981年,土地包产到户,队房拆散。当时任生产大队民兵营长的田恒银认为此碑应该有价值,“小时候就听大人讲过,胡文臣是好人,尤其在抗战初期多次率部抗击日寇,最后血洒战场,应该把石碑保护起来。”后来他花了些钱,请了20多人把它拖运回家,埋于自家菜园边上,不让任何人动它。

一晃44年过去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田恒银想起了这通石碑,他一直敬佩胡文臣的事迹,深知石碑的重要价值。经与封其灿等人联系磋商,决定将它捐赠给市文保所收藏。他请人用挖掘机挖开菜园,将石碑起出。4月9日,石碑被运至市文保所,市文保所向他颁发捐赠证书,表达对他长期保护文物的感谢。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