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蟹”逅春光 “虾”路相逢 灌南7万亩稻虾田一网“捞”起两份钱


(记者 张文华 通讯员 殷开军)春水漾碧波,金虾跃沃野。在灌南县的广袤田间,一幅别样的“水上春耕图”正徐徐展开。波光粼粼的稻虾田边,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水草的清新气息。这里不仅是小龙虾的乐园,更是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黄金田”。近年来,灌南县依托“稻虾轮作”生态种养模式,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绿色生态、富民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虾苗要选活力强、规格整齐的,投放时分散均匀,千万不能扎堆。”在新集镇夏庄村的稻虾田边,灌南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指导站的技术人员正手把手指导养殖户。他们一边测量水质的PH值、氨氮比等关键指标,一边检查水草长势,确保虾苗投放科学有序。

     “水质管理是养殖的核心,水草长得好,小龙虾才能养得好。”相关技术人员介绍,通过实时监测溶氧量、亚硝酸盐浓度等数据,养殖户可及时调整水质,促进水草生长,为小龙虾提供理想的栖息环境。针对部分塘口水草长势弱的情况,技术人员建议分批投放虾苗,避免一次性投放影响生态平衡。科学的指导让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新集镇井如家庭农场负责人温井如算了一笔账,今年虾苗规格大,预计亩产350斤左右,按往年行情,亩产值能达4000元,纯收入约2500元。

      自2017年示范推广“稻虾轮作”以来,灌南县在省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通过标准化种养技术,实现小龙虾平均亩产150公斤,亩均增效超2000元。目前,全县稻虾轮作面积已近7万亩。

  “稻虾轮作”模式不仅让土地“活”了起来,更让农户的钱包“鼓”了起来。小龙虾收获后,稻田底肥充足,种出的“虾田米”口感香甜,价格是普通大米的2倍以上。“去年我这200多亩地净赚了几十万元,小龙虾和水稻都不愁销路。”养殖户马丙富笑容满面地说。

  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模式,既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又提升了土壤肥力,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灌南县农业部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技术培训,覆盖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科学投喂等关键环节,确保养殖户“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春季不仅是小龙虾投放的黄金期,也是河蟹养殖的关键阶段。在新安镇硕项村的水产养殖基地,养殖户们正忙着补植伊乐藻。“水草能净化水质、增加溶氧,还能为螃蟹提供蜕壳的‘庇护所’。”该基地负责人介绍,科学的早期管理是丰产的核心。目前,灌南县螃蟹养殖面积达2.5万亩,该县水产指导站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塘口,指导养殖户优化水质、改良生态环境,并探索新品种养殖技术,为产业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灌南县的虾蟹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与政策引导。灌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广标准化种养技术,深化“稻虾轮作”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迈进。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增收”,灌南县用一片片稻虾田、一方方蟹塘,书写了生态富民的新篇章。在这里,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