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江 通讯员 丛日杰)春日的临洪河口湿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万物共生、万鸟翔集的灵动生态画卷。近年来,我市以候鸟栖息地保护为核心,构建起多维立体的候鸟保护体系。目前,已有302种鸟类在港城“安家落户”。
生态家底丰厚,候鸟愿意来。我市河湖蜿蜒舒展,湿地总面积23.3万公顷,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这条国际候鸟迁徙通道上,是“鸟类空中走廊”的关键生态驿站。“为强化候鸟栖息地保护,我市不断完善候鸟栖息地保护体系,建成了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候鸟迁徙通道为主的候鸟栖息地保护网络体系,为鸟儿们打造‘中途补给站’和‘安全越冬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现有森林公园6处、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小区63处、省级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2处、省级候鸟迁徙通道(第一批)1处、国家重要候鸟栖息地2处。
多维“织网”守护,候鸟更想留。在法治保护层面,我市在2018年就出台了国内首部保护滨海湿地的地方性法规——《连云港市滨海湿地保护条例》,与《野生动物保护法》《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形成制度合力,从湿地用途管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到违法行为惩处,织密法治保护网,共同为候鸟保护装上了“法治盾牌”。生态修复方面,近年来,通过污染清理、地形地貌修复、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等“微创手术”,我市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滨海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逐步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同时,陆续开展临洪湿地和赣榆海州湾重要候鸟栖息地修复,在海州湾沿线打造了鸻鹬类水鸟高潮栖息地,让滨海湿地重现“滩涂连绵、万鸟翔集”的原生风貌。
智慧系统护航,候鸟更安心。为保障候鸟迁徙安全,我市在临洪湿地建立了市级野生动物管护站点1个,在绣针河口、青口河口、临洪河口、新沂河口、埒子河口等候鸟迁飞关键点,安装智能物联网摄像头6个,利用视联网技术和野生动物识别系统,构建鸟类栖息地远程监测网络;结合大数据、AI智能监测、雪亮工程等手段,利用无人机巡航、电子监控共同织就200平方公里巡护网络,为迁徙候鸟点亮生命灯塔。这些智慧系统让破坏鸟类及栖息地违法活动无所遁形。
数据是最好的例证。鸟类监测显示,我市滨海湿地珍稀濒危鸟类逐渐增多。2021年以来,在临洪河口、青口河口等候鸟栖息地修复区陆续新记录到珍稀濒危鸟类9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卷羽鹈鹕、白鹤、黑脸琵鹭、白头鹤,国家Ⅱ级保护鸟类白琵鹭、疣鼻天鹅、灰鹤等。其中东方白鹳单次记录种群数量由2021年的56只增加到800多只。
“我市将以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行动为契机,切实提升重要候鸟栖息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完善候鸟栖息地保护体系和远程监测网络,以实现人鸟友好为目标,努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新格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4月20日至26日是江苏“爱鸟周”,我市将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全面提高广大群众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的积极性,营造人们热爱自然、爱鸟护鸟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