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成群结队看药企 望闻问切开“药方” 教授专家团踏着春光解“题”来


(周莹 连科)暮春时节,万物初盛。上午8时40分,市科技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李传志等来到中国药科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专家团下榻的酒店楼下。当天,他带着这群来自国内医药研发领域的顶级专家到连云港医药企业去“科技输血”。


  这种科技部门主导的“科技输血”计划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作为科教资源并不富集的地区,连云港要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胜人一筹,必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企业。


  上世纪90年代,连云港科技部门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依托“校—企—地”协同创新机制,主动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找“合伙人”,推动中国药科大学、东华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国内行业知名大学与连云港企业对接,培育了恒瑞医药、中复神鹰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探索出“科学家+企业家”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伊立替康、银杏二萜内酯、碳纤维等一批来自高校院所的科研产品在连云港落地。


  近些年,李传志领着教授专家到企业参与“科技输血”活动不少,可跑来跑去,却一直难以解决一个问题:“高校院所与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展非常顺利,提供了不少好产品,但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有啥办法让他们也参与,壮大港城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呢?”


  通过排查调研,问题关键原来是需求不匹配。中小企业家底薄,需要的是马上能转化的产品。如何提升科技成果在中小微企业转化效能,成功实现从项目孵化到下出“金蛋”?

“能不能把高校院所小试、中试产品拿到企业做转化。”市科技局内部讨论会上,有人提议。于是,“探索建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连云港基地机制”的中小企业定制版“科技输血计划”出炉,努力让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成果的“第一棒”及时对接企业,切实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李局长,咱们走吧。”李传志等待的人是连云港的老朋友——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李志裕,他曾经参与港城药企首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伊立替康注射液研发。


  作为连云港市与中国药科大学成果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的首批专家,李志裕教授公文包的U盘里装着厚重的“大礼”,其中包括92个抗肿瘤药物、26个代谢性疾病治疗药物、15个消化系统治疗药物、13个心脑血管领域治疗药物、5个呼吸系统治疗药物、9个感染性疾病药物、11个自身免疫、12个神经退行性疾病、12个精神/神经疾病、21个新技术和辅料等成果资料。


  在李志裕教授看来,科技创新就是要“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问题真解决”。过去几十年,他和中国药科大学的教授坚持这个原则,为连云港药企开发了一批临床有需求的大品种药物。如今,他希望这种“科学家+企业家”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进入到“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出产品”的联动新模式阶段。


  为了更加具有针对性,李志裕教授还邀请了多位同连云港药企有紧密合作的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其中包括中国药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沈文斌、从研究生阶段就同诺泰有着紧密合作的石炜,一起参加此次“科技输血”计划。


  上午9时,这支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的专家出发。而在市开发区宇田药业,企业研发总监李二玲正在等待专家。


  宇田医药是港城本土培养的药企,长期专注于心脑血管药物、抗感染药物、造影剂类、麻醉类等特色原料药(API)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随着企业发展,企业急需有技术壁垒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从化学药向化学、生物药并齐转变,打造从模仿创新向创新主导转变的研发生产模式,以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协调发展。


  企业特色产品的更新换代是一个长期过程,单纯靠企业自身力量需要较长时间实现突破,听说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专家团带着科技成果来,企业翘首以盼。“我们特别想看看有没有造影剂、麻醉剂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信息。”李二玲听完李志裕教授的介绍,非常坦率地提出了技术需求。


  “石老师,你那边有个麻醉药物项目,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下。”李志裕教授点名中国药科大学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石炜。


  石炜领衔的课题组一直从事麻醉药物分子发现筛选,曾经参与多个药品研发。“目前,课题组成员已经对该分子进行了优化,通过实验室试验发现该款药物麻醉效果比较理想。”石炜抬了抬眼镜,缓缓道来。


  听到石炜的介绍,李二玲感到这个项目有戏。“当前,国内企业竞争激烈,需要有核心产品支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李二玲感叹,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将成果清单直接带到企业,让企业界和科研界无缝对接,这样的“科技输血”很靠谱。


  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就是要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隔离带”。


  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而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能够在应用型基础研究和面向未来的前沿科技研究上双向发力。


  企业的变化也让科研人员很受感染。在诺泰参访时,中国药科大学的教授专家团对企业的数字化工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参观现场,一个个大屏将一个药厂的全生产流程精准展现在教授专家们面前。原来,在建设企业车间时,企业引入了第四代多肽生产车间的设计思路,通过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物料自动存储转运、AGV自动投料、集成化通讯协同作业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生产的高度自动化,推动车间产能跃升。


“这样的药厂代表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在参观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专家们深切地感受到产业界在生产上的创新。在他们看来,这将有助于他们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同生产更加接轨。


  暮春的港城,气温持续上升,这种科学界和企业界的“科技输血计划”在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基地模式下正越走越快。


  时间过得很快,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专家团的车子启动了,他们将奔赴新的企业。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