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阳 康凯 杨潇)连云港市城南中心小学,下课铃声一响,原本安静的校园瞬间热闹起来。15分钟课间里,地面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跳房子”游戏最为热门,孩子们单脚跳跃、精准落地,小小身影充满活力;“萝卜蹲”游戏颇具考验,孩子们全神贯注、反应敏捷……课间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2·15专项行动”,即保证学生每天在校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课间活动时间15分钟。
“2·15专项行动”落地以来,连云港市各地各校创新举措,从优化一日安排、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到探索体育课程改革、深化校园内涵建设,再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凝聚家校育人合力,校园不断焕发活力,师生共成长。
优化作息安排
校园迎来新变化
春季学期开学以来,连云港市各校全面优化校园作息安排,调整教学活动时长,确保15分钟课间和上下午30分钟大课间有效落地。我们走访发现,不少学校采取多样化措施,保障课间时长的完整性。市新海实验小学在校门口公示栏、校园网站等多个平台公布全新作息时间表,并特别推出“下课提示铃、课间活动音乐、教干巡视督导”的“两铃一提醒”制度,形成“三位一体”时间管理网络。
“我们要求全市小学自春季学期起,全面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所有初中学校自秋季学期起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市教育局体卫艺教处处长孙学明介绍,开学以来,全市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各义务教育学校统筹时间,确保小学每周有5节体育课。
市建国路小学基于校情,针对三至六年级开展课程整合工作,释放出课时空间,保证每班每天都能有一节体育课。该校还充分考虑操场容量和教学效果,每节体育课安排不超过7个班级同时上课,避免操场过于拥挤。连云港市墟沟中心小学则采用年级相对集中的体育课排课方式,确保每个年级每周都有一个体育课时的同期授课。
近期,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2·15专项行动”调研,涉及全市所有县区小学和功能板块中的24所学校。孙学明介绍,从调研摸排的情况来看,各地各校均高度重视省市相关要求,迅速部署落实。全市各小学已将“每天一节体育课”排进课表,每节课均明确任课教师,规划好教学场地,并按照相关要求授课;同时,各校积极安排上下午各30分钟大课间,学生在校体育锻炼和活动时长均得到了较好保障。
“花式”开发项目
成长生活添动力
并脚跳、开合跳、勾脚跳……上午10时20分,市云山小学的学生迅速集合至操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一根根彩绳上下飞舞,学生的动作整齐有力,操场上洋溢着满满的青春活力。新学期以来,该校充分利用大课间30分钟,创新推行阳光体育“3+1”工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2·15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下,我市各地各校积极探索体育课程改革,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与内涵。在师专二附小,体育课已成为学生每天期待的“运动嘉年华”。该校以分年级专项培养模式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各年级每周特色课程占比达40%,涵盖传统体育、球类运动、体能训练等12个项目。
灌南县百禄中心小学深挖空竹、校园足球等学校特色,从教师特长和学生兴趣出发,不断拓宽体育课程边界。学校创新推行“全学科教师空竹指导员”制度,教师每天利用上下午两个大课间,组织学生开展空竹、校园足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在运动中增强体质。
在海州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发挥创意,将数学与运动相结合,利用乒乓球台旁的“24点计算板”,设计了“击球答题”游戏;该校将语文学科知识融进学校的健康步道,分设慢跑区和竞速区,地面标注卡路里消耗提示和古诗文短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各校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全新“升级”体育活动。海州实验中学探索智慧体育辅助教学的新模式,设立“AI运动吧”,借助AI人脸识别技术,开展跳绳、开合跳、纵跳摸高、立定跳远等项目的训练和测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次的智能跳绳锻炼我完成了130个,又创下个人新纪录了!”该校七年级学生李斌兴奋地说。
凝聚育人合力
多措并举助成长
市新海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小辉(化名)性格较为内向,很少主动和同学交流。开学以来,学校新开辟了乒乓球、羽毛球等专属场地,在同学的热情邀请下,小辉开始尝试参与课间体育活动,并燃起了对乒乓球的兴趣。渐渐地,小辉在课间和同学一起切磋球技、交流心得,不仅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还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融入了集体。
随着课间活动的不断优化以及各类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学生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收获了健康与成长。市海州实验中学校长王建强告诉笔者,自学校开展“课间15分钟活力释放+大课间身心锤炼”以来,学生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学校3月开展的体育测试数据显示,学生肺活量优良率同比提升12%。”
“2·15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也是对广大教师的一次角色重构与职责深化。师专三附小特别构建了“四维联动”责任体系,如班主任“升级”为运动指导员,体育教师转型成为课程设计师等,进一步推动教师职能转型。在该校体育教研组长季现明看来,如今自己的工作职责已从“单项教学”转向了“全程育人”。“除了常规教学,我每天都要填写《运动监测台账》,为身体质量指数超标的学生制订个性化方案。本学期以来已经帮助数名学生完成了体质达标。”
与此同时,连云港市教育局及时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各校建立分层分类的体育师资培训体系,鼓励班主任、学科教师承担部分体育训练及赛事活动组织工作。市教育局体育教研员李虎介绍,为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市正在组织一批骨干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编写大单元教学设计;市教育局也分批次录制体育游戏视频,为体育教师提供参照,缓解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备课压力。
为进一步凝聚育人合力,赣榆实验小学积极开展家校联合认证,让运动成为每一个家庭的常态。该校举办“亲子运动会”,每月评选“活力家庭”,由家长委员会奖励运动装备,提高家长与孩子参与运动的“幸福指数”。“全家陪练一起赢得了奖牌,现在孩子每天都主动提醒我们锻炼,身体素质提高了,亲子关系也更加和谐了。”该校四年级学生家长林女士表示。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