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周莹 王雅萱
虽然“双十一”已经降下帷幕了,但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港城“双十一”剁手力清单却彰显了港城人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模式。同过去依靠商家自己判断相比,今天商业竞争更多是依靠大数据进行支撑的。那么港城商家应该从淘宝“双十一”数据中读出哪些信息呢?这些信息又如何指导我们今天的商业规划和创业呢?
年轻人“掌控”港城消费力
今年淘宝根据默认收货地址且当天有购买行为用户习惯分析,得出了城市每个区域“剁手力”情况。数据显示,大海州区在全市“剁手力”指数最高。其次是东海、连云、赣榆、灌云、灌南。那么线下的情况如何呢?笔者查阅了今年1至10月限上零售总额显示,我市各个区域总额排名几乎同“双十一”“剁手力”重叠。
这种“重合”并不意外,因为随着消费人群变化,线上线下的消费人群已经趋向同步。十年前,社会主要消费人群是60后、70后,这些群体对于网购兴趣并不大,大多数人更加信赖线下消费。今天80后、90后成为我们城市主要消费人群。这群伴随着网购而成长起来的消费者不仅热衷线上消费,也是城市线下消费主要力量。他们热衷在网上买很多东西,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也愿意在线下体验娱乐、消费的感受。
这样的变化线下的商家最先感受到,并已经进行变革。一位在苏宁广场工作的销售员告诉笔者,苏宁广场女性服饰销售前几名专柜都是80后、90后喜欢的品牌。因此,今年苏宁对原有专柜进行调整,一些符合80后、90后审美的品牌陆续进入到广场内部。而笔者在利群广场、万达采访时,笔者也发现年轻品牌女装占比也非常高。
专家表示,当前,众多的城市都在讨论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走进商业体,各个餐饮商业也不例外。淘宝关于“剁手力”的指数,其实就是城市消费力一种表现形式。我市可以通过定期发布消费分析,科学定位城市的商业体布局。商家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消费力分析,对区域商品进行结构优化。
大数据成为城市商业新“导师”
很多在“双十一”购买商品的人发现,淘宝通过分析你“双十一”购买清单,为你定制了多个“消费标签”。不要小看这些消费标签,当你再次打开淘宝手机页面时,你会发现你的“有好货”频道下的好货推荐非常贴合你的消费标签。这背后是淘宝强大的大数据支持。
今天大数据不仅在政府领域为城市提供各种支持,在商业领域,大数据也已经变成了重要的支撑力量。今年笔者对通灌路街区进行了半年多的观察,发现该区域更改店名的餐饮品牌超过了五成。而一些过去港城餐饮网红店,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风光不再了。业内人士告诉笔者,餐饮是个人创业者最喜欢投入领域,然而在具体地运营中,成本、人员和口味等因素都会影响整个店铺的经营。因此,其难度也非常大。国内外著名的餐饮品牌为了科学定位自己的开店区域,通常喜欢引入消费分析地方式对开店区域进行调查。今天,这种过分细致地工作被交给了大数据。通过对大数据分析,这些餐饮品牌对区域消费习惯、消费金额和消费指数进行分析,最终敲定最适合的开店区域。
几年前,连云港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这标志着连云港已经进入消费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如何让大数据为城市商业进行科学规划呢?专家表示,首先我市要加快涵盖所有商业体的商业大数据库的建立,为城市商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我市要引入第三份分析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定期发布城市的商业情报。这种情报包括城市商业指数分析,城市商圈分析,城市百货、餐饮、副食等行业分析,科学调控城市商业行为和消费行为。再次,我市要加快建立城市服务业创业导师队伍,借助大数据为新晋服务业创业者提供科学分析,帮助他们运用大数据进行科学投资。
港城市民消费层次出现细分
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港城市民消费最多的店铺是苏宁易购,其次是锐力户外用品、小米、优衣库、耐克、美的、阿迪达斯等品牌。这些品牌涉及家电、服饰、数码、饰品等领域。应该随着消费理念的变化,港城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也在改变。根据统计局数据也显示港城市民消费进入分层时代,在保持生活消费同时,教育、娱乐、理财等消费不断上升了。
为了吸引更多的港城人走进商场,港城商家也认真根据消费市场进行商品结构细分。
连云港利群广场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我们早前对连云港市场分析,认为连云港当前消费还是以大众消费为主,因此我们商场定位依旧中端产品。我们引进的品牌也主要以中端产品为主。
苏宁广场则采取了不同战略。在采访中,一位苏宁广场店家告诉笔者,最近商场营销策略发生了变化,一些中端销售业绩不太好的专柜离开了苏宁广场。苏宁广场引入了如海底捞、乌丫、EDITION等中高端品牌,力图打造港城中高端商业体。而多个商家也对自己的专柜特装进行了升级。未来可能还有很多新的品牌将进入。
而万达广场也在对店家进行调整,在继续保持其餐饮优势的同时,更加侧重对一些百货品牌引入。
专家表示,消费细分时代必将引爆商业细分。目前我市主城区主要商业综合体细分时代已经来临,随着金鹰进入,这种局面将进一步明朗化。而商家在这种细分市场中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关键还是要采取更多营销策略让利于消费者。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更加成熟应对商业营销行为,更加理智对待商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