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校园文创如何接轨市场?———港城校园文创开发的思考

【连网】 □ 张晨晨  王源  李春 

契合西游文化的衍生创意插画“妖兽志”“兵器谱”,挖掘连云港本土文化的“东仪凤纹”柳编、“盐印”动态字体等新颖的文创作品,以及围绕海洋主题构思的海洋生物“海上墓园”……

这里不是一场社会艺术展,而是位于淮海工学院筑海楼二楼的“2018届艺术学院学生毕业设计展”———这里自东向西陈列着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系共计200余件毕业设计作品。

笔者身处其中,不由感叹学生思维之开放,设计之新奇。偌大的空间里,遍览展品,惊叹之余,不禁萌生疑问,淮工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展给人眼前一亮的同时,能否融入、开拓市场,服务、应用于港城文创产业的开发和建设,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 惊艳之作

学生习作充满丰富想象力

“毕业设计项目自去年11月启动,学生前后利用近一学期的时间自主选题、深挖素材、精心构思、实践操作,最终孵化而成这些颇具创意的毕业设计作品。”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讲师潘美秀为笔者介绍道,这些作品涉及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领域,高达200多件。而这些美轮美奂的创意设计产品,无不彰显着学生们惊艳的想象力和艺术审美。

譬如笔者就在现场看到了以《山海经》中各类神奇物种为形象设计的插画、书签、布包、公仔等,充满个性和新奇。而以“东海孝妇”为蓝本设计的创意图形设计绘本,也以精致的装帧和图画设计,传达了某种传统道德理念。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弘扬“孝文化”,“东海孝妇传说”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产品未尝不会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而西游妖怪卡通形象设计的伴手礼,“凰窝村”文旅系列产品等,也彰显着港城独特的文化底蕴,倘使与各大景区和特色村镇开展合作,或可在文旅纪念品开发上,实现多元化、个性化、品牌化。

此外,一些独具科学幻想精神的科技概念产品,在奇思妙想的同时,也彰显了学生们的科技环保意识。据产品设计系张兆龙老师介绍,类似蓝藻收集器、海洋垃圾回收处理器、海滩垃圾回收车等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虽然实际操作意义有限,市场前景模糊,但其开发理念,对于港城拓宽海洋经济,助推生态环保等,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艺术学院教师叶姗虹则专门介绍了一款名为“海上墓园”的景观构思,“现在,因为人类对海洋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很多海洋动植物都濒临消亡。这座海上墓园,就是基于这个前提下的设计。其会以直观展现的形式,将那些已经灭绝的海洋动植物标本,展现在游客面前。既可成为本地的海洋文化名片和旅游地标,也能达到警世的教化意义。”

实际上,为实现与文创市场的良性对接,不少高校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此前,南京艺术学院就邀请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残障工人来校交流,让南艺学子近距离感受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参观淮工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展后,大家不禁感叹,那里有思维活跃、技术长进、敢想敢拼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作品,不该只默默存在于校园一隅。

■ 尴尬之处

校内已“剩余”,校外缺“文创”

纵观整个毕业设计展览,视觉传达系的作品,关切地方文化,创造各式文创作品;产品设计系的作品,结合海洋专题,创制多种海边、海上产品的概念设计;而环境设计系则着力旅游景点的设计或改造。客观来说,涵盖了诸多文创领域,参观者前来,也都赞不绝口。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这些学生精心构思,甚至是呕心沥血创作出的文创产品,大多数都会在撤展后,束之高阁,难有下文。这是因为港城文创开发已经达到“产能过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并且相反,港城文创市场还处于“产品饥渴”的状态。

难以否认,连云港的文创产业现状不容乐观。较为直观地表现在,各旅游景区极其缺乏题材新颖、做工精美、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创产品。很多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对景点的历史文化的挖掘度不够,对文创的关注度不够,不愿在其投入资金、招纳人才。而仅仅是从利益出发,重“低成本”上的盈利,轻“深内涵”下的表达,不分市场成品优劣好坏、鱼目混珠,单单地“拿来用”“撑门面”,致使文创产品样式单一,有价无值,俗套无趣。

在港城文创产业如此窘境下,拥有大量文创资源和人才的我市高校,却处于缺席状态,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一所大学涵养了一座城市,它完全可以也应当融入城市文创发展。”此前,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管向群在接受采访时,如此发问:“当南艺这样的学校将每年的‘520’毕业生创作展演嘉年华创造为一座城市的文化节日,我们还会固执地认为,这所大学仅仅与象牙塔内的少数人相关吗?”事实上,江苏各地的企业、高校在推进产学研融合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活力。

譬如近几年来,南艺积极参与省、市和全国性的重大文化项目,设计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鼎、亚投行官方徽标、全国首个地铁IP“阿紫”,还参与“诺贝尔奖科学与艺术小镇”建设等。而该校一件学生毕业作品《“借景”———日用餐具设计(南京瞻园)》,还获得2017“南京市小微文化企业设计服务券”(第二期)补贴服务,目前在南京设计廊南京南站店和南京禄口机场店试销。这些市外的成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市文创产业开发,该如何在地方高校与企事业之间,实现动态的无缝对接?

■ 可行之举

“校企合作”还有很长路要走

“港城文创产业虽然蕴含着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我们的困难也显而易见,一是自己的设计走不出去,二是政府与企业的需求走不进来。这在无形间,就造成了智力浪费。”淮工艺术学院副院长曾英坦言,虽然全国部分高校已经在文创市场的对接与开发上,探索出了稳定而有效的路径,但于我市高校而言,路途依然艰巨。所以,推进平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等,就成了当前一段时期,他们正在思考和探索的主要策略。

“我们的现状是,学生有创意,学院有指导,企事业有资金,市场有需求,唯独少了将学生、学校、企事业拧成‘一条绳’的平台。”曾英感慨道。因此,建设一个连接三者的平台,就成了当务之急。该平台将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校企之间合作,采用“真题真做”“实例实做”的方法:无论是各式文创作品,还是旅游景点的设计或改造,可以让企业“抛砖”、学院“引玉”、政府“鉴赏”,从而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给旅游产业注入“青春活力”,为港城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当然,高校工作者也坦言,在创意人才的培养机制上,一些专业的设置和人才产出机制,与当前的市场存在部分脱节,这也是需要抓紧避免和解决的问题。当下,许多传统行业都需要通过“文化+”的方式进行改造和升级,这就需要大量的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但从目前国内高校的情形来看,无论是学科定位、教材体系,还是文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都比较滞后。而我市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落入窠臼。

譬如以上这些毕业设计作品并非尽善尽美,部分作品停留在概念设计上,缺乏核心理论,而限制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创新。当然,更多还是对市场的嗅觉灵敏度欠缺。曾英举了个例子:去年,他们和市博物馆合作开发了一款以汉代女尸“凌惠平”为形象的木梳等,因选材特殊,导致与受众消费心理相悖,市场反响有限,算是一件失败案例。“我们很希望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组织一场特定的座谈会。而嘉宾就是本市高校做文创艺术教育的师生,以及本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负责文创开发的能人志士。”曾英说。

相关新闻